一位浙江中学教师开车三小时到台州,又开车三小时回家,只为了听一场号称“数字化教育前沿”的讲座。结果,他在会场里听到的却是专家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旅游见识。
“开车六小时,来回奔波,就为了听专家在台上口嗨。”一位浙江中学教师在参加完一场“数字化教育研讨会”后,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他所说的“口嗨”,指的是专家在讲座中滔滔不绝地讲述个人经历、炫耀自己的学术背景和旅行见识,却对老师们真正关心的AI与教学结合问题一带而过。
这位老师无奈地说:“当讲到最关键的教学应用环节时,专家突然被提醒时间到了,他便直接说不讲了,让下一位专家讲。我们大老远跑来,就听了个这?”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教师奔波,只为一场失望的讲座
事情发生在一次针对中小学数字化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浙江中学教师怀着满腔热情,驱车三小时赶往台州会场,期盼能获取教育教学的最新知识。
他原本期待专家能解答许多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AI技术如何真正应用到课堂教学?数字化工具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怎样应对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
![]()
然而,第一个报告就让他大跌眼镜。一位来自著名师范类高校的教授,上台后便开始洋洋洒洒地讲述自己的求学历程,甚至谈到在香港、美国的见闻,却对核心的教学应用问题惜字如金。
更让人失望的是,当讲座进入最关键的部分——AI改进教学方式的具体应用时,专家竟因“时间到了”而直接停止了分享。
“下一位会比我讲得更好。”专家的这句话让在场许多教师感到哭笑不得。
![]()
02 培训乱象,折射教师沉重负担
这种培训效果不佳的现象,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研究数据,中小学教师周均工作时间达54.5小时,远超常规工作量。
教育部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了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各种形式主义的培训、会议仍在不断占用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一位教师在受访时坦言:“我每天工作约10小时,但真正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时间,可能只有站在讲台上的那几个小时。”
![]()
03 网友共鸣,分享类似经历
这位浙江教师的经历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们学校上次组织去听讲座,结果那个专家就是把一些教育政策念了一遍,最后还推销起自己的书和课程。”
“最可怕的是,听完这种讲座,学校还要求写心得体会,开研讨会,一套流程下来,又搭进去好几个晚上。”
还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专家就是打着教育的旗号走穴赚钱,他们一场讲座的报酬,可能相当于普通教师大半个月的工资。”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反思道:“不是所有的专家讲座都水,但确实需要擦亮眼睛。我们学校上次请了一位真正的一线教学能手,讲的都是实操性很强的干货,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
04 形式主义,正消耗教师热情
除了低质量的专家讲座,教师们还面临着各种形式主义的困扰。
西南某小学班主任坦言:“每两周就要催促家长完成平台学习任务。临近检查时,我还要挨个打电话提醒。频繁打扰家长,他们心里肯定不舒服,我也一直在安抚,但我别无选择。”
这些非教学任务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更让他们无法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贵州某小学唐老师曾因管教学生被举报,尽管当地教育部门调查后认为她的教育行为并无不妥,但此事仍给她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她曾一度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
05 智慧应对,从培训中“沙里淘金”
面对不得不参加的培训活动,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转变心态,从中寻找积极价值。
![]()
“再水的讲座,也可能包含一两个没听过的概念、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或是一份最新的动向。”一位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沙里淘金。”
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把讲座当成教学案例来解剖,学习专家的PPT制作技巧、演讲结构,甚至是调动现场气氛的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
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近期举办的心理培训讲座就获得了教师们的好评。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如同一场“及时雨”,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了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
06 专家建议,如何辨别优质培训
针对目前教师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教育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优质的教师培训应该贴近教学实际,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而非空谈理论。
培训者最好有一线教学经验,了解教室里的真实情况和挑战。
培训内容应当与时俱进,特别是关于数字化教育、AI技术等新兴领域,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07 政策支持,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政策层面,教育部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带来了积极变化。
![]()
《通知》明确规定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严禁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验收方式,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
这些措施若能得到切实执行,将有效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让他们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
08 回归本真,教师需要什么
那么,教师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发展呢?
浙江海洋大学工会举办的“释放压力,提升幸福感——教师压力自我调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该讲座聚焦如何面对与正确看待工作压力,通过科学方法赋能教职工压力管理,助力提升职业幸福感与生活品质。
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最能治愈我的,就是专心上课;最让我获得成就感的,就是学生有进步。”
只有当教师能够从教学中找到成就感,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培训和检查时,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回归。
一位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口号和理论,我们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是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题的指导,是能够让我们专心于教书育人的环境。”
教育不是表演,不是走过场,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教师们不再需要为虚荣的专家和形式主义的培训买单,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其本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