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该关掉话筒了”,到底是体面收尾,还是被动退场?我昨晚买青菜时刷到白岩松那段采访,手里拎着两根葱突然就不淡定了。点个关注,咱就聊聊这位曾经的“央视一哥”,怎么从意气风发,到现在一头白发、被评论区轮番拿捏,还能不能硬气地说话。
![]()
那天的画面我记得挺清楚。白岩松被采访,聊的是全运会。他那句“有不少老将离开,也有不少新人冒头”,刀口还是直。说张家齐二十来岁,在他眼里还是个小孩子,但已经完成告别;后面舞台就交给全红婵、陈芋汐这些年轻人。话不算重,逻辑也清楚,可评论区立刻翻涌起来——有人顺着意思就怼:“你都57了,也该退退了吧。”镜头里的他,白发是真的白,抬头纹法令纹都在,状态肉眼可见地松弛。你说气不气?说新人接班没错,可“你也要做个榜样”的味儿,分分钟从弹幕里飘出来。
说白了,白岩松不是那种一路锦鲤护体的人。他从内蒙走出来,家境不宽裕,8岁父亲离世,只剩母子两人。小时候淘,挨揍是常事,母亲就一个信条:读书,出息,别混。他也硬气,成绩杠杠的,去了中传媒。大学里一边勤工俭学一边把书抓紧,脑子活,手也勤。毕业被分去当记者,踏实,没偷懒。这段是他的人设底盘,真不假。
![]()
很多人不知道,他能上央视的台,靠的是一回兼职。央视准备开节目,他去做策划,写得快也带劲,被制片盯上,直接抛来一个“试试主持吧”。问题来了——没有像样的西装,节目也不配,形象这关过不去咋整?他就去找那个后来成了他妻子的姑娘,借了一套。你想想,那场景带着点小狼狈,也带着点少年人的那股冲劲。衣服有了,人上场了,结果第一波打击又来了:发音不标准,读错字,扣钱。夸张的时候一个月真拿不到几毛,扣得心疼。这事不是小数目,是工作机会,是脸面。他那段时间就像被人摁在桌子上反复打磨,硬是把口腔肌肉练到位。撑过去之后,路就顺了。台子越来越大,专栏、活动、写书,他拿到“央视一哥”的标签,挺长一阵子风头不会落。
风头这玩意儿是双刃。他说话有棱角,势必要撞到人的心坎上。有一次聊年轻人,他用了一个反问,意思可能是想激发思考,结果被不少人听出讥讽的味儿。评论铺天盖地,质疑一浪接一浪,有人说他站着说话不费腰,有人翻旧账,说他那时环境不一样。讨论往往不是你一句我一句,而是一股情绪。大学巡讲取消,人也没那么高频往外跑。网传他工作压力下有抑郁,后来更严重,整段时间状态确实不在高点。那会儿他就像一个把话筒轻轻放下的人,舞台没走,但灯光暗下去了一半。
![]()
再回来这次发声,他的角度明显变了,能听出来。他会用年轻人的视角去看问题,依旧撑着那股锐气,但收敛了不少。说新人,说告别,说传递,他在讲一种接力的秩序。你说他退居二线?我更愿意叫“慢下来”。57岁,对主持行业就是老将。他要真哪天彻底不上台,也算合理节奏。可我还是想说一句——别用恶意裹挟他。他的专业能力没垮,他的表达还是有价值。哪怕你不认同他的观点,也别把人往“笑话”的框里塞。这人这辈子靠嘴吃饭,也被嘴挑战过,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
弹幕我翻了不少,有的狠,有的暖。
有人说:“他那句新人接棒我爱听,但别把20岁叫老将,听着心里发紧。”
有人说:“白岩松是我爸妈那个年代的标杆,我们这代也该有我们的表达。”
还有人留言挺戳心:“你看他白头发那么多,还是在说‘舞台给新人’,这不就是前辈的担当吗?”
![]()
我自己的感受更生活化一点。我在菜市场看见一个老摊主教小徒弟挑西红柿,手把手,嘴上碎碎念,最后把最好的番茄让给顾客。老的退半步,新的顶上去,不是“谁对谁错”,是“谁接谁的火”。白岩松这回说全运会,我听到的是“火别灭”,不是“人走茶凉”。
说到这儿,态度给出来:我不替他洗白,也不跟着起哄。我在乎的是主持这门手艺能不能传下去,公共表达能不能持续发光。白岩松过去风光,那是真本事;中途摔跤,那是真人;现在慢下来,那是认清节奏。有人希望他彻底退,我理解;有人要他继续说,我也支持。我只希望,等他真的把话筒合上那一刻,是他自己点的开关,而不是被恶意推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