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准价低了0.92美元一桶,降幅差不多是1.49%,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少了45元每吨。这个差额还没达到国内成品油调价的触发线,所以按现在的规则,到11月24日24时,国内的汽油和柴油零售指导价应该是稳住的,不会马上改价。
![]()
这波盘面上的上扬,更多是情绪把戏。简单说就是市场一听到风吹草动,担心“哪天供不着油”,买盘一挤价格就被往上抬。成交量跟着起来,期货里那些有杠杆的仓位一放大,波动就被放大,短时间内涨了2%以上。像是给市场加了放大镜,把本来不算大的风险放大成看得见的事儿。
把事情往前拉一拉,这次波动的背景并不单纯。供应端有些地方在减产或遇到临时故障,OPEC+的动向还牵着市场的神经;海运安全、局部冲突的消息断断续续地冒出来,让本来就紧张的供应链更敏感。需求端也没完全回稳,有些国家运输业、工业用油回升的节奏并不一致,到了季节交替时,这种供需之间的摩擦会被放大。两边一起发力,市场就容易“敏感了半天”。
再说国内的定价机制也起了过滤作用。按现行办法,国家会在观察期里把国际油价的综合估值和事先设好的基准价比较,换算成人民币/吨,看累计变化有没有到上下调的门槛。只有超过那个门槛,零售价才会被动真格儿地调。今天这个即时估价是60.879美元/桶,比基准少了0.92美元,折合百分比就是那1.49%,再换成国内比对口径就是少了45元/吨。看着挺刺眼,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没到触发线——政策把短期的跳动给拦下了。
盘面上有几个点挺值得盯着。消息一出,投机盘和套保盘就会抢先出手,放量拉升或回落,这种动作又会影响实体公司的采购:有的炼厂可能看到价上了就赶紧锁货,或者觉得贵了就推迟收货。这样的“连锁反应”会影响库存和现货价格,把原本的波动自我放大。再加上一些交易时段流动性不均匀,价格在盘中来了回去就更明显。
对普通车主和加油站来说,眼下不用太紧张。国家的门槛把小幅震荡给挡在外面,你不会立刻在油价牌上看到变化。对炼厂、贸易商、能源企业来说,事情还得盯紧接下来几天的海外估价,尤其是那些可能改变产量、或者影响运输安全的消息有没有后续。市场天天有新闻,但决策要等到观察窗口和规则给出明确信号才会动手。
有人把这种短期波动称作“杯弓蛇影”,也有人觉得是市场在自我修正。不管怎么看,接下来的几个工作日里,估价的走向会直接决定11月24日24时前后有没有新动作,而这些动作又会被实际供需和消息面反复推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