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世界有效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理解中国与和谐合作的重大课题。只有讲好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世界才能准确认知中国,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的价值也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分享。这一宏大叙事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其成功有赖于环环相扣的四个关键环节:解惑、授业、传道与育人。
一、解惑。即向世界解释清楚何为“真正的中国故事”“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真正目的”。要打破西方主流话语滤镜下的中国偏见,就必须解释清楚多元、复杂、充满内在张力而又和谐共生的中国的“面子”与“里子”,阐明真意与初心,展现客观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真正的中国故事”绝非单一、刻板的叙事,其中既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推陈出新的历史,也有当代中国砥砺前行、创造发展的奋斗诗篇;既有源于中华文化的大国智慧,也有源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既展现高铁飞驰、移动支付的日新月异,也蕴含乡村古镇、传统节日的温情脉脉;既讲好发展成就,也展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思考与解决方案,用真诚赢得信任。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真正目的,是共享中华文明,寻求理解与友谊,而非建构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根植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哲学理念,初衷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文化逻辑,减少误解与误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养分,为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增添一抹独特的东方色彩。而不是要取代其他民族文化,廓清这一根本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国际社会可能存在的“文化渗透”或“意识形态输出”的疑虑,为故事的接受营造友善的舆论环境。
二、授业。即传授讲好中国故事的科学方法,优化叙事视角与技巧。有了好的故事内容与清晰的传播目的,还需解决“如何讲”的问题,我们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同时,还要将正确方法与视角同步进行传播。
“授业”的核心在于叙事策略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转型。一是要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要善于运用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概念和语境,将中国的政策主张、价值理念转化为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本土化、政治化的生硬术语,多用具体事例、数据和个人故事来承载宏大主题,实现“硬内容”的“软表达”。二是要调整叙事视角,从以“我”为主的主观视角,转向以“他者”为中心的共情视角,多考虑目标受众的关切点、兴趣点和认知习惯,寻找中国故事与全球共同议题如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贫困治理、公共卫生等的契合点,并且以具体家庭、个人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故事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智慧。三是要善用多元载体与分众化传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受众,选择适宜的传播平台与形式。除了传统媒体,更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游戏、展览等新兴载体,激发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入耳入心。
三、传道。即始终坚持向世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治国智慧,固本培元,彰显中国智慧与文化精髓。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起点与重点,中国故事的灵魂与根基,关乎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与价值核心。
此“道”,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意识,此“道”既存在于孔孟老庄的经典中,唐诗宋词的韵律里,敦煌壁画的色彩间,也存在于寻常百姓的待人接物、礼尚往来中。
“传道”要坚持两个关键点:一是要保持“原汁原味”,确保所传递的中华文化精髓的准确性与正统性,防止为传播而传播,一味迎合而进行扭曲、庸俗化或碎片化解读,损害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对中国经典文本、传统技艺、文化遗产的世界阐释,要始终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拒绝娱乐化、低俗化,丧失民族文化尊严。二是允许并鼓励“适度本土化”,但要避免“过度本土化”。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化”入他者,以此,在保持原“道”核心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传播形式、表达方式可以并且应该根据对象国的文化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度本土化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中华之“道”的穿透力与亲和力。
四、育人。中国故事的可持续传播,最终要依靠人的力量。只有立足长远,持续培育海外本土化传播力量,才能实现从“自己生蛋”(主要依靠国内力量进行传播)到“借鸡生蛋”(依托海外本土力量自发传播)的根本性转变。
未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必须主要依托中外专业人才,尤其是对象国的本土专业人才。这些“本土化”人才深谙本国文化、语言、社会心理与媒体生态,讲述的中国故事往往更具说服力、更容易引发当地民众共鸣。为此,需要中外合作,系统性推进海外中国故事讲述者的培养工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出当代“鉴真”“利玛窦”,大力支持海外汉学研究与教学,培养精通中文、理解中国文化的学者、教师和媒体人;鼓励并资助更多外国留学生、各界人士来华学习、体验,让他们成为“行走的中国故事”;与对象国教育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工作坊,培养本土的中华文化爱好者与传播者。最终使海外讲中国故事本土化人才的培养,能像中国培养外语人才一样,形成规模、体系,并且最重要的是,成为对象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即出于中国故事的经济价值、文化魅力或学术意义而培养人才,而非仅仅源于中国的推动或需求。当世界各地的城市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由本土人士主导的、深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中心、中文书店、中国主题播客或博主时,中国故事的传播才真正实现了深度扎根与开枝散叶。
总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兼具紧迫性与长期性的任务,也是中国作为中文和中华文化母语国的责任。以“解惑”廓清认知,以“授业”架设沟通桥梁,以“传道”保持文化灵魂,以“育人”培植百年未来基础,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才能构成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有机整体。只要在此基础上系统推进,以真诚的姿态、精湛的艺术、深厚的内涵和开放的心态久久为功,就能跨越文化的隔阂,让中国故事不仅被世界“听到”,更能被“听懂”“接纳”乃至“欣赏”,最终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一座座理解与友谊的坚实桥梁,为充满挑战的当今世界贡献宝贵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