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榜单上,泉州晋江市稳居全国百强县第4名。这片孕育了“晋江经验”的热土,民营经济蓬勃如潮,而如何让奔流的晋江之水既滋养产业发展,又守护生态底色,实现“经济强”与“生态美”的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重要课题。
多年来,晋江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一盘棋”统筹全局,“一股绳”凝聚合力,一步步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愿景,绘成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为“晋江经验”注入了愈发深厚的生态内涵。
![]()
安平桥
精耕细作
河湖长制织密治水“责任网”
晋江的拼搏精神,在河湖保护治理的战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伊始,晋江市便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进入“治水战斗模式”,通过密集部署、系统规划拉开全年攻坚大幕。2月11日,晋江市召开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提出2025年是河湖长制深化提升的关键年。精准攻坚提升水质、加强调度压实责任、创新机制协同治水、“建管养”一体长效管护……一场全方位的河湖治理行动全面展开。
精准施策破痛点。晋江市聚焦河流断面水质提升,坚持源头治理与综合治理并举,建立起“通报预警—会商研判—考核评价—约谈问责”的全链条机制。各镇(街道)成立专班,针对暗涵排污、雨污混排等“水下顽疾”,制定“一断面一策”的精准治理方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协同联动”的涉水检查统筹机制建立,由市治水办、市政府督查室组成的水质提升攻坚检查专班,深入一线核查污染源,推进项目进度,确保治理闭环,推动流域水质和治水效能提升。截至10月,晋江市区域水质综合评价断面劣V类水质断面削减幅度达45.5%。
机制创新聚合力。由晋江市市长任总指挥的治水总指挥部,发挥着“中枢大脑”的作用。从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溯源入海排口,到攻坚污水“断头管”、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协调治水项目用地审批、管线迁改……指挥部通过高频调度,实现了涉水问题从“水上—岸上—管网”的全系统闭环处置,让治水责任全链条压实,2025年已高效解决43个涉水问题。市河长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深化部门联动机制,推动水利、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协同发力,深化“河湖长+公检法”联动机制;统一部署、审核、下达年度计划,保障了每一分治水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扎实推进与石狮市、南安市的跨境流域治理协作机制,会商推动解决具体难题。
建管并重固长效。晋江市持续推进“建管养”一体化,建立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污水收集处理“厂站网”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推动污水前端全收集和源头雨污分流,累计完成218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为1812户重点排水户办理排水许可证;紧盯重点水体和黑臭水体风险点,每周开展水质监测及通报,强化河道保洁、面源污染整治等;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综合执法行动8次,拆除涉水违章建筑4处共3000余平方米。围绕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厂网一体长效治理等主题,邀请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让基层治水有“方”可依。
今年前三季度,晋江流域鲟埔国考断面水质均值为Ⅲ类,主要生态水域末端水高锰酸钾指数、总磷平均浓度均达到相关标准,绿水清波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水岸焕新
生态画卷铺就宜居“幸福路”
水利部日前发布的幸福河湖评价导则,把公众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晋江的河湖治理成效,正写在市民的笑脸上。
“以前路过普照溪,得捂着鼻子快走几步。现在饭后沿着河边散步,成了我们老邻居的日常!”站在普照溪修葺一新的亲水步道上,青阳街道居民庄大爷的满足感写在了脸上。
普照溪的“重生”,是晋江治水精细度的生动体现。这条4.8公里长的城市内河,曾因管网老化、雨污混流沦为“臭水沟”,“夏天臭得不敢开窗”成了居民的共同记忆。晋江市河湖长制的深化提升,让普照溪改变了模样:建立“一房一档”摸清每处排水口的“家底”;修复市政“断头管”,推进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在中下游河道建生态湿地……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群众“避之不及”的黑臭水体,如今成了人们“家门口的乐园”。
这样的生态蝶变,在晋江城乡处处可见。2025年6月,紫帽山生态及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完工,下落沙溪和大坝溪换上“新装”,成为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走廊。“以前这里堆满建筑废土,灰扑扑的,现在空气都带着草木香。”82岁的李奕万每天傍晚都会和老友到河畔的公园里谈天。篮球场上传来青春呐喊,草阶剧场的广场舞精彩上演,紫帽绿道成为全龄段居民的休闲乐园。
池店南片区新建的滨水带状公园,曾是易涝区。如今,10万平方米的公园里,彩色步道像丝带一般穿梭在花丛间,湿地植物与流水相映成趣,每到周末,这里就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聚集地。
亲水乐水,爱河护河,河湖长制深化提升,推动了群众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安海镇外曾溪旁,时常可见“民间河长”巡河的身影;兰峰社区“小水滴志愿队”,暑期在缺塘溪捡拾垃圾;“老兵河长”秉持“退伍不褪色”的担当,“护河冲锋在前”;“政协委员河长”深入调研建言,当好“河湖健康守护者”;“乡愁河长”联动乡贤助力破解治水难题……
晋江市河长办推出的“水当当”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很多晋江市民用这个卡通人物的表情包问候早安、表达感谢。2025年,市、镇两级各类护河队伍已开展护河志愿专项行动80余场次,“人人守护晋江河湖”成为新风尚。
活水兴城
生态红利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幸福河湖建设的路上,晋江市将河湖治理与产业培育、文化传承、价值转化深度融合,让清水绿岸不仅是生态底色,更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活水引擎”。
金秋午后的九十九溪,水面波光粼粼,游船缓缓穿行。岸边的田园里,孩子们正在体验农事,不远处的“村咖”里游客品茗赏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入选“世遗泉州·田园风光”认定名单的“九十九溪田园风光”,成为泉州地区的热门打卡地。九十九溪幸福河湖建设,充分体现了晋江对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的协同追求。
九十九溪幸福河湖建设中,晋江市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沿脉络疏通河流水系,凸显万亩良田风光特色,打造闽南水乡、五彩稻田的田园风貌。
“五一”期间,九十九溪之畔举办了一场4万人次参与的“田洋漫漫生活季”活动,音乐人乘竹筏献艺,观众在露营区听着歌、吹着风,享受沉浸式体验。周边的奶茶店、农场餐厅一座难求。
如果说九十九溪尽吹“田园风”,那么安平桥生态公园则弥漫“文化味”。这座“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宋代石桥,如今桥影映涟漪,岸边红树林郁郁葱葱。晋江市深挖河湖文化遗产价值,修复水系,打造水文化展示廊道,让古桥“活”在当下。元宵猜灯谜、端午“水上捉鸭”、中秋博饼,安平桥生态公园里满是阖家欢乐的身影。作为福建省首批河湖文化遗产、省级水利风景区,这里已成为“乡愁打卡地”。
为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晋江还积极探路“资源变资产”,以24座确权水库为抵押,获得农发行信贷支持,专项用于东山水库等水环境提升项目,让“沉睡的生态资源”焕发活力。同时,贯彻落实泉州市2025年第1号河长令部署,已高效完成晋江干流(晋江段)、九十九溪(晋江段)、石井江(晋江段)、龙湖等四个列入市级名录河湖的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初稿编制,把治理任务拆成具体项目,推动幸福河湖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全局。
从九十九溪的田园欢歌到安平桥的文化回响,从全民护河的自觉行动到生态资本的创新转化,晋江市以河湖长制深化提升为硬核抓手,以铿锵有力的治水实践,踏出兴城惠民的坚实步履,让幸福河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