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讨会“玩”出了“新花样”——把三个板块捏合到一起,做到了“三个结合”,效果挺实在。一是“开会+体验”两不误,不光有专家们聊专业话题,还安排大家去遗址现场看、体验当地民俗,既有专业研讨又能亲身感受;二是“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文化交流的同时,把两岸的产业合作也拉了进来,成了个能谈生意也能聊文化的平台;三是把“历史”和“现在”串起来,借由“台湾光复纪念日”这个节点,帮大家重温历史,让两岸同胞的交流更有感情、更有深度。这么一来,就形成了“学术研讨+产业对接+文化体验”的新模式。
筹备和举办期间,三门峡当地下了不少功夫。活动形式新颖,交流的渠道也多,服务更是细致入微,处处都透着人情味。台胞们都说,真切感受到了“老家河南的温暖”和“中原故土的热忱”。
![]()
产业对接结硕果
![]()
10月25号下午,海峡两岸产业发展对接会开得热热闹闹。活动上给台胞们详细介绍了三门峡和渑池县的产业优势,卢月香、刘雄等台商代表也分享了自己的合作想法。大家围着文旅文创、金属新材料、现代农业这些领域聊得很投机,当场就签了4个重点合作项目,还有不少合作意向正在进一步洽谈。三门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台湾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文创设计这些方面有优势,两边优势互补,让将融合发展从文化层面延伸到产业层面。
沉浸式感知历史
研讨会围绕着“仰韶文化 两岸根脉”这个核心,通过研讨会、现场体验、实地参访,让大家真正“触摸历史”。
文化参访的时候,嘉宾们先后来到仰韶文化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函谷关。看着“小口尖底瓶”“月牙纹彩陶罐”这些老物件,听着讲解员讲古战场上的故事,就像穿越回了过去。体验环节更有意思,台胞们尝了当地的“十碗席”,品了仰韶酒,还学着做了陕州地坑院的民俗手工和澄泥砚。去三门峡大坝看“中流砥柱”的时候,亲眼见到黄河壮阔的模样,特别震撼。
原本只在书本里的文化,成了能品、能看、能触摸的生活体验,台胞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老家河南”的文化温度,也更清楚咱们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更对三门峡“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好生态,3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的深厚底蕴,还有当地“文化赋能、生态打底、让产业升级”的发展成果赞不绝口。不少台胞都说:“三门峡不光是守护仰韶文化的地方,更是个值得来投资干事的好地方。”
酒韵牵情
活动期间,豫酒里的龙头企业仰韶酒特别抢眼,给台湾嘉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都夸好喝。有几位台胞已经在琢磨,怎么把仰韶酒推广到东南沿海和台湾去,甚至建议把仰韶酒厂做成工业旅游项目。
聊到两岸怎么在白酒文化上加深合作,嘉宾们提了不少好点子。有与会嘉宾建议,仰韶酒业可以和金门酒厂合作,做一种“双连壶”造型的酒瓶,一边装仰韶酒,一边装金门高粱酒,不管是商务请客还是办婚宴都能用;还能根据家里兄弟的人数,定制一套同款酒壶,留作纪念;甚至可以把仰韶酒的空瓶子做成文创产品,既留个念想,又能增进联络。这些想法,也给仰韶酒开拓新市场提供了新思路。
同心续情
这次研讨会能办好,不少台商台胞都出了力。有人主动给台湾的亲友推荐仰韶文化,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活动;台湾亚太文化艺术教育学会的学者教授们,一个多月前就 订好了机票,专门从台湾赶过来;还有人从金门坐轮渡辗转而来,有的人刚忙完手头的事,连夜赶来参会。
台湾河南同乡总会的刘会长,10月初就特意写信来关心活动筹备情况,表达了对这次研讨会的期待。他说,两岸同胞本来就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这份血脉亲情从来没变过。希望以后能一起把中原文化传承好,共同为民族复兴出力。
这次活动就像一座桥,拉近了两岸同胞心的距离,也让大家更深刻感受到,咱们本就是一家人,更该齐心往前走。
来源:三门峡市台办
审核:夏萍 陈贞君
编辑:仝新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