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反复复看着那位老师在11月16日写下的文字,仿佛能听见粉笔在黑板上折断的脆响。那是教育在某一个时刻,骨头发出的声音。
事情其实不复杂,他们学校五年级有个班“废了”。纪律差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每个老师去上课,都像走进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头疼是标配。同事们对班主任说:“你该管管了!”班主任双手一摊,说出了一番让所有人哑口无言的话:“现在谁还敢管?我管了,家长一个投诉电话,我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我不管,最多就是成绩差点,但还不至于开除我,工资照拿。”
![]()
这话像一根针,扎进了每个老师的心里。
那个班的成绩,确实差得让人说不出话。语文平均分比年级优秀班低了整整20分——这已经不是差距,而是断崖。数学成绩更是触目惊心:全班51个孩子,及格的只有4个人。这个数字,让班主任自己都脸红。
没有人能指责这位班主任不负责任,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她经历过什么。就在开学不久的自习课上,她看见一个女生趴在桌上睡觉,就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就这么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动作,却引爆了一场风暴。学生哭闹起来,说老师惊吓了她。家长冲到学校,不依不饶,最终学校领导压着她道了歉。事后她苦笑着说:“幸好我是个女老师。如果是个男老师,可能就要被指控性骚扰,降级甚至开除。”
![]()
![]()
这话里的庆幸,听着让人心酸。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当有教师因为正常管理课堂秩序而被迫道歉,所有教师收到的信号就强烈一分:“保护好自己,别多管闲事。”可教育本身,不就是最该管的“闲事”吗?
学校领导也难。现在教育局对学校有投诉率考核,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把家长的怒火按下去,整个学校一年的辛苦都可能被“一票否决”。面对不依不饶的投诉,学校没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去应付,最经济、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让老师道歉,甚至处理老师。
![]()
真的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我想起了一件事。就在上个月,邻县一所学校,班上有个多动症孩子,打遍了全班同学。他的家长在教室里陪读,依然无济于事。
那天放学后,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家长没有像往常一样各自回家,而是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他们找到了校长,没有吵闹,没有指责老师,只是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孩子的安全,谁来负责?”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当单个教师的力量无法抵挡无理投诉的风浪时,为什么不能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受损学生的家长?
![]()
真正的力量,往往不是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个方案,而是在看似无路可走时,有人开始尝试想办法。
他们先开了一个没有学校领导参加的家长会。没有客套话,大家就围坐在一起,有人说起了自家孩子晚上做噩梦,有人说起了孩子成绩收到影响。
最后,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父亲站了起来:“我的孩子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如果学校管不了,我们就自己想办法。”
具体怎么做的?
他们选出了一个10人议事小组,里面有一线工人、有小店主、也有事业单位的职员。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每个家长都在一份《班级秩序共建承诺书》上签了字。这份承诺书很简单,只有三条:
支持老师正常管理课堂纪律
对明显不合理的投诉,家委会有权进行调查并公开说明情况
对于确实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家委会将协助老师与家长沟通
![]()
同时,在班会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一份《我们的课堂约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违反了会怎样——都写得清清楚楚。
重点在于,当问题再次出现时,站出来的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
或许,教育的答案从来不在那些完美的方案里,而是在教师拍醒睡觉学生的那只手上,既要有唤醒的责任,也要有不会被轻易打消的底气。
![]()
这把尺子,从来都不是哪个教育专家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无数个老师被委屈后,依然选择走进教室的勇气。
因为总有人相信:下一堂课,可能会不一样。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