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时候真不得不感叹,日本政客的嘴,真是电影行业的灾星。票房大好时他们闭口不言,一张嘴就能把自家电影从热搜顶到冷宫。尤其是这次,高市早苗的那番“奇谈怪论”,简直像是在电影院门口贴了个“劝退告示”,把冲着IP去的粉丝都骂得原地清醒。结果中国观众一转身,票房立刻凉成秋风扫落叶。
原本《鬼灭之刃》凭借那点积累多年的粉丝情怀,起跑还算顺风,想着靠第一波热度能再收一茬。没想到上映三天后就急转直下,那速度比动画里的决战场景还刺激。上映第五天,票房预测只剩区区两千多万,粉丝都还没来得及二刷,就被现实浇灭热情。
![]()
于是大家突然发现,电影本身没变,变的是观众心情。而心情是最难哄的,尤其是观众心情。这一次,高市早苗一句话,把情绪彻底点燃。原本大家安安静静买票看片,她非要跳出来指点江山,摆出一副“我说了你们也得听”的傲慢姿态。那观众凭什么还得给日本电影捧场。消费者又不是没有选择。
这下好了,原本还安排好档期要上映的一批日本片,纷纷陷入尴尬沉默。引进方和发行方一看苗头不对,也不想钱烧了打水漂,于是含蓄宣布:暂缓上映。这“暂缓”两个字,看起来温柔,其实堪比电影行业的黄牌警告。你不收敛,你的作品就得靠边站。市场情绪也是情绪,观众脾气也是脾气。
这事儿真正扎心的地方,是日本政客完全不懂中国观众这几年培养起来的审美自尊心。不是不能接受外国文化,是不吃侮辱式输出。你既想赚市场的钱,又想靠嘴上“挑衅”刷存在感,还指望观众继续买单,那才是天真。毕竟,中国观众如今的选择,比你想象得更宽。国产片今年票房突破四百亿,占比高达八成以上。也就是说,大盘靠的是国货撑着。观众发现国产片好看,愿意支持,那自然就对进口片没压力。
更现实的情况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受众,大多是粉丝群体,而粉丝最敏感的就是情绪。当日本高官发表不当言论时,不仅是路人觉得不舒服,粉丝也很难不被带偏。你让一个人一边被刺,一边掏钱,那是对粉丝的情感智商极限施压。大家都不是几十年前只靠进口片找文化认同的孩子了,你不尊重观众,观众自然也不会多给你面子。
![]()
这次的撤档说明一件事,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不再是“来就有人看”的时代了。它的命门非常脆弱,受政治和情绪波动影响极大。过去你说日本电影在中国有固定受众,这话没错;但如今你说日本电影能逆情绪硬冲,那就有些异想天开。市场不是慈善,观众不是工具。谁敢轻视观众的感受,谁就得承担结果。
尤其是眼下的电影市场,国产片逐渐找到节奏,类型上也开始多样化。观众的口味已经被国产片“养刁”了,不再需要进口片来填补文化空白。你拿作品来,我可以看;你拿情绪来,我随时退票。市场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某种意义上,日本政客给自家电影制造的伤害,远比任何竞争对手来得刁钻。他们把文化输出当成政治工具,却忘了文化消费最怕政治入侵。你越把政治塞进去,观众越觉得恶心,越产生抵触。高市早苗这次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文化业务能力不行却总喜欢插手文化领域”的作风。她一句话能让粉丝转身,一句态度能让影院愣住,这不是“影响力”,这是破坏力。
当然,撤档不等于永不上映,也不等于断绝合作。只是告诉日方客气说不出口的那句话:你得先管住你们那些嘴特别碎的政客。否则每次电影上映都要看他们是否“安全发言”,这谁受得了。文化合作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把政治讽刺当开胃菜摆上桌子。
![]()
未来的电影市场竞争只会更激烈,日本片想要继续在中国立足,不仅要靠作品,还得靠态度。谁都知道一部好作品不容易,但尊重观众更不容易。市场看似残酷,却公平得很。不尊重,可以立刻付出代价;尊重,也一定能换回掌声。
国产片今年已经稳稳站住高位,日本片若继续想来分一杯羹,就别再让那些政客在电影上映前抢戏。否则每次上映前最让人紧张的不是预告片,而是日本政客又说了什么话。
到最后,观众并不会记得是谁主导了风波,但他们会记得哪个国家的作品让他们心里不舒服。电影市场从来不是谁的天下,而是谁让观众愿意掏钱。既然如此,日本电影最好记住一个朴素的道理:观众的耐心是有限的,情绪是真的,钱包也是真的。而这一次,观众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情绪比票房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