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把孩子“扔”进大自然!十五年前的“神预言”,今天还管用吗?

0
分享至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10年,《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以下简称《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文译本出版。这本书不仅掀起了社会对“自然缺失症”的广泛讨论,也悄然为中国的自然教育打开了一扇门。

15年过去了,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儿童与自然的关系越发复杂。作为该书的校译者之一,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教育部研究员王西敏仍时常提及此书。循着他与《林间最后的小孩》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本好书如何埋下种子,并催生出一片思想的森林。

被“自然缺失症”击中

上观新闻:您第一次接触《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是在什么时候?

王西敏:那是2006年,我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攻读环境教育硕士学位。这本书是环境教育专业课的必读书目,在美国刚出版不久。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震撼。社会环境变迁、学业压力加重、父母对安全的过度担忧,再加上电视和电脑的吸引,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令人担忧的是,甚至很多社会机构和教师开始不鼓励孩子外出玩耍,因为一旦受伤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而这些场景也正在中国上演。

作者理查德·洛夫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与自然的脱节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这绝非小事,而是关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问题。

上观新闻:书中有哪些内容或概念让您印象深刻?

王西敏:当时国内自然教育相关领域近乎空白,书中许多提法都是非常新奇的。作者将一些模糊的时代症候精准地界定并表达了出来。例如“自然缺失症”,它虽非临床医学诊断,作者却通过大量研究数据和现象观察,极其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时代困境,我一下就被“击中”了。

在书中,理查德·洛夫跳出“儿童不爱出门”的表面归因,指出时间挤压(学业、电子产品)、社会恐惧(对陌生人、自然危险的过度担忧)、城市规划缺陷(缺乏自由玩耍的自然空间)等深层原因,让我理解到这并不是个人或家庭选择的问题,而涉及这个社会的认知。

此外,书中关于“野性城市”“自然探索智能”等理念的传达也极具代表性和前瞻性。书中还不乏引人深思的警句,比如,“那些受家长鼓励真正去看的孩子,一定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上观新闻:紧接着,您就参与到这本书的翻译、校对工作中来了?

王西敏: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我清楚地知道中国孩子正面临与美国孩子相似的困境,但当时国内还几乎无人关注。在课堂讨论时,我向老师提议,希望尽快将此书译介到国内。

有趣的是,当我学成回国,发现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朋友们已在组织翻译此书,团队中还包括郝冰老师等中国环境教育的前辈。然而,由于该领域在国内尚属初创,大量专业术语和概念难以找到精准的中文对应,翻译工作颇具挑战。后来我们一拍即合,组建了专业审校团队,历时整整一年,字斟句酌地完成了翻译审校工作。

一本书的“蝴蝶效应”

上观新闻:据了解,这本书再版了好几次,是因为销售情况特别好吗?

王西敏:这本书出版后的传播效果完全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我们当时都觉得这只是一本“小众书”,没想到它最终成了一本“现象级书”。

值得关注的是它独特的传播路径。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自然教育机构会购买这本书赠送给家长,而不少家长读完这本书后,真的会开始主动联系机构报名参加课程。后来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家长,他们都坦言自己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才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走进自然。

上观新闻:《林间最后的小孩》引入中国已15年。回顾这段历程,其所倡导的理念实际上已被广泛传播。

王西敏: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问题,唤醒了意识”。在它出版之前,中国孩子与自然脱节的现象已经存在,但还没有人把它当成一个真正需要被重视的“问题”——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待在室内既安全又能学习”,一些机构觉得“户外活动麻烦且有风险”,整个社会则觉得“这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无关紧要”。

《林间最后的小孩》用“自然缺失症”这个概念,把这种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孩子身心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让原本分散的力量得以聚集。以前从事自然相关活动的,有环保组织、学校老师、户外爱好者等,但大家基本上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这本书出版后,这些分散的力量有了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慢慢地就形成了“自然教育”这个领域。如今,全国有上千家自然教育机构,植物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一些高校也开始设立自然教育相关专业。

上观新闻:这本书也成了很多人投身自然教育的契机。

王西敏:没错,这本书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批人的职业选择。这些年来,我遇到过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自然教育从业者,他们大多读过这本书,也感受到这本书的力量与召唤;还有不少家长反馈,因为这本书,他们开始带孩子走进自然,从而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这也算由一本书引发的“蝴蝶效应”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后来的实践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它出版之前类似的自然活动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它让大家意识到,自然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玩”,而是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实践,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观察力、创造力、责任感。

十余年来,这本书的理念不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也通过讲座、培训、课程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扩散,让自然教育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变成被广泛认可的新兴领域。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了广阔的土地上。

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对话

上观新闻:您回国之后的实践,例如“夜游植物园”“12岁之前可以在辰山植物园做的30件事”等项目,是否可以看作书中的理念在中国的具体探索?

王西敏: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些实践都是对《林间最后的小孩》理念的直接落地和本土化创新。这本书的核心主张就是“让孩子重新走进自然”,但当时它更多是提出问题和理念,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那么,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

2010年我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后,便开始系统地设计自然教育课程,组织观鸟、夜游、自然笔记等活动。后来到辰山植物园工作,我们推出了“12岁之前可以在辰山植物园做的30件事”,其中特意设计了在草坡上打滚、拥抱一棵树、观察一朵云等简单、易于操作、符合儿童心理特性的一系列活动。


上观新闻:在短视频刷不完、AI陪伴常态化的今天,孩子们也许能说出亚马孙雨林的物种名称,却认不出小区里的本土植物;能在虚拟农场里“耕种收获”,却没见过种子的破土而出。如今再读这本书,其中的理念似乎依然不过时。

王西敏:的确,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对“自然缺失”这一问题的诊断却并未因时间推移而失效,这本书所警示的问题还愈发突出,其所倡导的理念也愈发重要。

另外,一本好书并不会让阅读止步于现象本身,当它提出了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且强有力的核心命题时,其实也为读者们后续的思考、辩论与实践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它不仅会激发人们更多的实践探索,也会激发我们对“知新”的欲望,引导读者走向更广阔的知识疆域。

上观新闻: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起点?

王西敏:没错,对我而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但要解决问题,还需要更丰富的理论武器和实践工具。这正是我后来致力于推动本土化实践,并不断向其他著作求索的内在动力。

在行业中,这种拓展更为明显。当人们被《林间最后的小孩》唤醒后,自然会追问:“那我们该怎么做?”“其背后的深层原理是什么?”这时,一个围绕自然教育的、立体的阅读谱系便开始形成。面对之后产生的新问题,我们就可以有一份“延伸书单”。

上观新闻:您能否具体谈谈,这份“延伸书单”是什么样的?它如何与《林间最后的小孩》相互支撑,共同构建出一个相对更加全面的知识框架?

王西敏:第一本,刘华杰老师的《博物人生》解决了“门槛”与“心态”问题。它承接了“走进自然”的呼唤,并进一步拆除了“博物”高不可攀的围墙,告诉每个人“此路可通”,极大地增强了普通人实践的信心。

第二本,雷切尔·卡逊的《惊奇之心》则直指自然教育的“内核”。它是对抗“功利性学习”的一剂良药。当家长或教育者纠结于“玩这一趟孩子记住了什么”时,这本书会提醒我们,保护那颗珍贵的“惊奇之心”,远比记住几个名词更重要。它守护的是教育的本质。


《惊奇之心》 雷切尔·卡森 著 / 尼克·凯尔什 摄 接力出版社

第三本,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是标准的“行动指南”。它回答了“具体怎么做”的迫切需求,将理念转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游戏和活动,是理念落地的桥梁。

第四本,彼得·格雷的《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它从进化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学的角度,为“为什么要在自然里玩”提供了深层的学理支撑,让实践者更有底气,也能更有效地去说服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和教育管理者。


《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彼得·格雷 浙江教育出版社

这四本书与《林间最后的小孩》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唤醒问题意识”,到“降低实践门槛”,再到“把握教育核心”“掌握实践方法”,并最终“理解深层原理”的完整逻辑链条。这就是阅读的生长性。这本书的长期价值,正在于它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对话。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理查德·洛夫 著 自然之友编译团队等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原标题:《把孩子“扔”进大自然!十五年前的“神预言”,今天还管用吗?》

栏目主编:王一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肖雅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国准备打一场反侵略战争,解放军发文,不会保证日本本土的安全

中国准备打一场反侵略战争,解放军发文,不会保证日本本土的安全

影孖看世界
2025-11-16 20:05:08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54岁杨钰莹近况曝光:定居深圳,每天打理菜园子,生活平淡

小徐讲八卦
2025-11-17 07:29:28
台湾退役少校怒怼日本:这次千万别投降

台湾退役少校怒怼日本:这次千万别投降

扬子晚报
2025-11-18 12:25:32
里子面子都丢了,森林北公布体检结果,把汪峰的体面撕个粉碎

里子面子都丢了,森林北公布体检结果,把汪峰的体面撕个粉碎

鋭娱之乐
2025-11-18 12:44:19
爆大冷!女团半决赛对阵出炉,卫冕冠军被淘汰,孙颖莎连剃光头

爆大冷!女团半决赛对阵出炉,卫冕冠军被淘汰,孙颖莎连剃光头

知轩体育
2025-11-18 15:08:04
全运会男团1/4决赛巅峰一战!樊振东苦战5局:3-2险胜梁靖崑!

全运会男团1/4决赛巅峰一战!樊振东苦战5局:3-2险胜梁靖崑!

齐帅
2025-11-18 12:18:46
林海涵已任“镇改市”浙江温州龙港市委书记

林海涵已任“镇改市”浙江温州龙港市委书记

鲁网淄博
2025-11-18 15:49:47
东部战区重磅发布!

东部战区重磅发布!

新京报
2025-11-18 16:23:55
雷军罕见硬刚回应!同日公关负责人被曝调整

雷军罕见硬刚回应!同日公关负责人被曝调整

智能车参考
2025-11-17 14:52:45
已确认!是知名演员周润发

已确认!是知名演员周润发

大象新闻
2025-11-18 13:14:07
沙俄让清朝损失的土地,面积达到330万平方公里,如今在哪些国家

沙俄让清朝损失的土地,面积达到330万平方公里,如今在哪些国家

兴趣知识
2025-11-17 15:39:26
紫牛问政|智能燃气表自身耗电费用,该谁买单?南京市民起诉港华燃气案开庭

紫牛问政|智能燃气表自身耗电费用,该谁买单?南京市民起诉港华燃气案开庭

扬子晚报
2025-11-18 12:06:53
列车中途停站近5小时?12306回应

列车中途停站近5小时?12306回应

鲁中晨报
2025-11-18 10:12:17
著名药物化学家李敏勇教授突发疾病逝世,年仅49岁

著名药物化学家李敏勇教授突发疾病逝世,年仅49岁

极目新闻
2025-11-18 09:42:29
阿里巴巴被指为军方针对美国境内目标行动提供支持 外交部回应

阿里巴巴被指为军方针对美国境内目标行动提供支持 外交部回应

新京报
2025-11-17 16:31:05
太及时了!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农民工的工作“出口”是关键

太及时了!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农民工的工作“出口”是关键

火山诗话
2025-11-18 09:14:18
广东模特冠军诞生!你还敢嘲笑辽宁吗?

广东模特冠军诞生!你还敢嘲笑辽宁吗?

麦杰逊
2025-11-18 11:33:20
商竣程2-1逆转头号种子布云朝克特,晋级全运会四强

商竣程2-1逆转头号种子布云朝克特,晋级全运会四强

懂球帝
2025-11-18 13:13:08
三大指数均跌逾1% 下跌个股近4400只

三大指数均跌逾1% 下跌个股近4400只

财联社
2025-11-18 14:22:20
联合国回应高市早苗言论

联合国回应高市早苗言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4:17:06
2025-11-18 17:56:49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5890文章数 7578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青岛敦化路小学开展防空防灾紧急疏散掩蔽演习活动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死刑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宋佳夺影后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要闻

刚刚,中美机器人爆发了一场论战

科技要闻

马斯克破防了!贝索斯62亿美金入局"实体AI"

汽车要闻

更加豪华 更加全地形 极石ADAMAS

态度原创

时尚
旅游
本地
健康
公开课

从百元到大牌,《新闻女王2》的职场穿搭,每种预算都能找到参考

旅游要闻

山水间筑梦,民宿里藏富!五莲民宿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本地新闻

这档古早综艺,怎么就成了年轻人的哆啦A梦?

警惕超声报告这六大"坑"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