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的郑州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郑州白女士蹲在柜子边查暖气漏水,满脑子都是“赶紧修好别冻着”,结果维修工人一抬头,递过来的不是扳手,竟是结结实实一口——直接亲在了她额头上!
更气人的是,事后对方还嬉皮笑脸甩锅“无意碰到”,把侵犯说得像不小心蹭到衣角似的。
这事儿看着是个例,实则戳中了无数女性的痛点:当家里的大门为维修人员敞开,我们的身体边界,凭啥就成了可以随便越界的“无人区”?
细扒事件细节,每一处都透着冒犯的嚣张。
工人亲完还“抬头笑笑”,这神态哪是“意外”,分明是吃定了对方可能不敢发作;
被质问就扯“嘴磕着了”,合着你的嘴长在额头上?
比工人更离谱的是物业,一句“系个人行为”就想甩锅,把管理失职摘得干干净净。站在女性视角看,这根本不是“个人素质问题”,是赤裸裸的权力霸凌:
白女士求着人修暖气,是弱势方;
工人拿着专业身份进了门,就把这种信任当成了侵犯的底气——这权力差,才是最该警惕的坑。
别拿“不懂法”当借口,《民法典》1010条早把话说明白了:单位必须管性骚扰这事儿,核心就是护着每个人的身体自主权。
物业收着物业费,连上门工人的背景审查、行为培训都搞不定,出了事就推给“个人”,这不是甩锅是什么?更扎心的是,多少女性遇到类似情况选择忍了——怕被说“小题大做”,怕维权太麻烦,怕施害者倒打一耙。
这种“沉默的成本”,本质上都是对女性权益的变相伤害。
白女士这事儿不是孤例,多少女生有过“独自面对男维修员的不安”:有人特意叫朋友来陪,有人全程不敢离太远,还有人被说过“小姑娘家事儿真多”。
网友说“维修要找人陪”,这话听着是好心,但细想太不公平——凭啥要让潜在受害者牺牲方便来避险?真正该做的,是给施害者套上“紧箍咒”。
就像学者麦金侬说的,性骚扰本质是性别歧视,要打破它,首先就得撕碎“受害者有罪论”——别再问“你当时为啥不反抗”,多问问“为啥有人敢光天化日耍流氓”。
必须给白女士的果断点赞!
她没被“事儿不大”劝退,没被“无意碰触”忽悠,直接报警——这才是对侵犯最有力的反击。这种“我的身体我做主”的清醒,正是女性意识崛起的最好证明。
而且现在法律早站在我们这边了,《民法典》《妇女权益保障法》把性骚扰明确定为“人格权侵权”,不是施害者一句“玩笑”就能翻篇的。之前就有类似案例,职场性骚扰者被索赔、被追责,这都说明:维权不是“找麻烦”,是在为自己的尊严撑腰。
这事儿的后续处理,必须拿出“零容忍”的态度:不光要查工人是不是故意的,更要问物业的管理责任——培训做了吗?背景查了吗?制度建了吗?对所有服务行业来说,别再把“尊重女性”当口号,得落实到细节里:
上门前主动出示证件,服务时保持安全距离,培训时把“边界感”讲透。
监管部门也得跟上,盯着用人单位把“防性骚扰”的义务落到实处。
什么时候施害者一伸手就被抓,用人单位一失职就被罚,女性才能真正放心地独自在家叫维修,不用再提心吊胆“留个心眼”。
那一口看似“轻飘飘”的亲吻,砸在女性心上是实打实的屈辱。
它提醒我们:性别平等不是嘴上说说,是要落实到每个生活场景里——在家不被侵犯,出门不被骚扰,求助时不被轻视。
白女士的遭遇不是“家务事”,是所有女性都该关注的公共题:今天我们为她发声,就是为明天的自己撑腰。
别再让“个人行为”成为遮羞布,别再让女性在自己的空间里感到不安。唯有把边界焊死,把保护做足,每个女性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的身体,我的尊严,不容侵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