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没有卫生间,每天得拎着马桶去倒。洗澡要端盆在家洗,水还总渗到楼下。”这是漕溪三村居民回忆中的旧居生活。
今年9月28日,这些居民搬入了崭新的居所,这栋8层楼的现代化住宅由两栋3层小梁薄板老楼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居民们也从此告别昔日“拎马桶”的生活。
随着今年6493户“拎马桶”改造任务在9月底提前完成,上海终结“拎马桶”时代,这个历史遗留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
漕溪三村501-510号的两栋老公房建于1966年,4326平方米的空间里居住着172证居民,顾兰妹就是其中一位。
她家原先只有一个使用面积19平方米的房间,与邻居共用厨房,整栋楼无卫生间,每天都要下楼去马路斜对面倒马桶,上下楼也不方便。老房子年久失修,结构承载力不足,屋内漏水,屋外积水。
2024年,徐汇区明确了这两栋房屋的改造方案——拆除重建。两幢老楼就地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一栋新楼,建筑面积扩展到约8000平方米,每户增加套内独用厨卫设施及小型阳台。
![]()
漕溪三村501-510号改造前。受访者供图
上观新闻曾报道,漕溪三村总结出了承租人不明确、居民人户分离、出租户多、困难群体集中等问题,172证居民梳理出了11类不同的诉求。
“最大的挑战是做设计方案,既要增加面积、解决光照等需求,又要符合规划技术条件。”徐汇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
为了满足居民对采光的期盼,徐汇区房管局、区规资局、漕河泾街道、徐房集团和设计单位反复研究,先后修改了四轮方案,最终采用“C字形”建筑结构,把原44间朝北房间大多数调整到朝南,部分调整为东、西朝向,彻底消灭了日照死角。
为了解决老人的上下楼困难,新楼配备了四部电梯,其中一部为担架电梯。新楼还采用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结构,实现了绿色、高效建设。
2024年一季度居民外搬,2025年9月底项目竣工,仅历时一年半居民即回搬新居,所有住宅全装修交付。
“这意味着徐汇区基本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上述徐汇区房管局负责人表示。
![]()
漕溪三村501-510号改造后的卫生间。受访者供图
“拎马桶”改造工作,既受先天条件的刚性约束,也受居民意愿的影响,更受周边区域的客观限制,不仅资金投入大,实施起来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说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在改造中,上海各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找到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并非所有“拎马桶”的老旧住房都适合原拆原建。上述徐汇区房管局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解释,拆除重建对间距、退让、面宽等地块条件以及改造规模等要求较高。建筑结构差、年久失修、功能不全、存在安全隐患且无修缮价值的公有旧住房,经房屋管理部门组织评估,明确是否需要采用拆除重建方式进行更新。
另一种方法是结合零星旧改或片区更新,实施征收改造或协议置换。
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710/702街坊零星旧改征收居民756户;长宁区愚园路1407弄抽取同幢新长宁集团绿化公司的1套18平方米公房,为3户“拎马桶”居民改造出三间独立卫生间(含淋浴设施),同时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同步提升。
在任务最重的黄浦等区,由于涉及风貌保护要求,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此外,对空间受限、零星分布的点位,上海探索了因地制宜采取增设卫生设施等托底保障方式。
为消灭“拎马桶”,上海已付出多年努力。
2022年,上海完成了成片旧改历史性任务,解决了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2023年,上海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摸,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全面攻坚。
2024年,上海全市共完成改造7589户,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2025年以来,其余各区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将剩余6493户“拎马桶”改造计划完成时间提前至9月底。
随着上半年崇明、嘉定、杨浦、浦东、静安等区完成改造任务,8月底黄浦、虹口等区也相继提前完成,上海“拎马桶”改造任务已总体完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