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香港沙田官立小学允许简体字作答考试,引起争议,但公开考试早已繁简混用。繁体为香港传统,简体源于中国草书与行书,不应以「文化优越感」贬低,简体助沟通内地及新马华人,「学繁识简」提升竞争力。”
![]()
▲ 香港街头:繁体字展现香港文化风格
原文标题:学繁识简破解香港文字之争
作者:萧锋
近日有中国香港媒体报道,沙田官立小学以「为中国内地背景或习惯使用简体字的学生提供更友善的评核环境」为由,允许校内测验与考试使用简体字作答,引起争议。
前特首、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就撰文批评:「为什么不努力学繁体字?日后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体字吗?」并批评小学老师「教不严,师之惰」。
然而,在香港公开考试一直允许「可于同一答卷同时采用繁体字和简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争论经年,香港一直有声音认为繁体字是正宗,简体字只是「残体字」,然而,繁体字与简体字均是中国传统文化,无分轩轾,不少简体源于中国草书与行书,不应以「文化优越感」贬低。
新中国推动简体字,在于加速减少文盲,但中国很多知识份子都会学习繁体字,毛泽东书法也大多是繁体字。 「识简」是香港年轻人竞争力的源泉,有助他们与中国内地以至新马华人沟通。
![]()
▲ 新加坡及大马华人都使用简体字
这场繁简之争源于媒体的报道,沙田官立小学在11月3日发出有关通告,指学生可在考试中使用简体字作答题目,原因是「旨在为内地背景或使用简体字的学生提供更友善的评核环境,同时让本地学生有机会认识两种中文书写体系,以提升其阅读和沟通能力」。
上述改变的近因也源于近年香港移民潮,中小学生流失严重,取而代之的多是从内地进入的「高才通」、「港漂」子弟,规模可观,学校为适应新形势而作出改变。
香港生育率低下,势必要输入学生,当中绝对多数自然从内地输入。新形势下,香港的教育制度会否受到生力军的冲击,就成为港人焦虑之处。
梁振英对香港使用繁体字的习惯本质化,认为:「香港是使用繁体字的特区(政府公文、外资中资港资企业、报刊书籍,还有内地来港的学生在香港的证件,无一不用繁体字),为什么不努力学繁体字?日后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体字吗?」将香港使用繁体字与「去英美留学,一样要努力学好英文」等量齐观,还主张来香港留学「可以不学粤语吗」?
![]()
▲ 沙田官立小学 :允许学生用简体字作答引起热议
但香港使用繁体字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至少在回归后,香港在法律上只界定法定语文是中文及英文,但从没有硬性规定当中所讲的「中文」是「繁体字」,基本法亦从来没有列明「香港是使用繁体字的特区」。
另外,自港英时代开始,公开试一直都可以用「繁体字」或「简体字」,相对多的考生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节约书写时间,亦会自学简体字应考,并非今天才有的新生事物。
沙田官立小学的通告也列明政策是参照考评局的准则,即:「考生应考时可于中文答卷使用合符规范的简体字,即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内所列的简体字。考生亦可于同一答卷同时采用繁体字和简体字。」该政策亦行之已久,未见有人反对。
这场繁简之争背后,是港人对「本土性」丧失的忧心,担心在大量外来人口的冲击下,香港本土的繁体字与粤语也被冲击。
![]()
▲ 香港是一个人口约750万的中国南方小城市
香港作为一个人口约750万的中国南方小城市,人口与市场规模有限,必须与中国内地以及国际市场接轨才有生存空间。
香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所谓的「两文三语」,也具有「学繁识简」的能力,可以作为两岸多地以至国际社会的摆渡人,促进彼此的了解。
香港人许多的语言习惯都源于经济的黄金时代,在8,90年代,香港经济总量高峰时达中国的27%,在经济强势下,香港文化强势输出,中国内地以至海外华人都有学粤语的风潮。
唯时移势易,香港经济地位不复,文化上也由输出地变成输入地,要保持香港的核心竞争力,香港人就需要懂得简体字,不光是与中国内地沟通,也便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使用简体字的华人群体沟通,甚至外籍中文学习者也多是学简体字。
香港约定俗成的书写文字仍是繁体字,教育制度主要教导的文字亦是繁体,这个传统不会改变。
本文刊载于亚洲周刊2025年第46期
文章与杂志内容相比有删节
策划:邱立本
编辑:田志豪
审核:宋阳标
出品:香港 亚洲周刊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