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低空经济加速崛起、城市交通拥堵难题亟待破局的背景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凭借其电动化、垂直起降的技术特性,成为城市空中交通(UAM) 领域的理想核心载体,更被视作重塑未来交通运输格局的关键力量。
![]()
2025 年,eVTOL 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落地跨越的关键期:适航取证领域,多国监管机构加速完善标准体系,头部企业的原型机在安全性、可靠性测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距离 “空中出租车” 的合规运营又近一步;下游应用市场已从概念设想进入场景试点阶段,城市通勤、景区接驳、应急救援等多元需求驱动下,市场对 eVTOL 的商业化价值认知持续深化;商业化进程中,航空公司、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的跨界合作频繁,运营模式探索不断迭代;同时,A 股及全球资本市场对 eVTOL 相关上市公司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技术布局与业务进展直接影响市场预期。
在此行业变革节点,本报告以 “低空经济下的未来航空器” 为视角,全面剖析 eVTOL 的技术逻辑、适航路径、市场空间与商业化前景,为投资者、从业者厘清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脉络与投资机遇。
一、eVTOL:城市空中交通的理想核心载体
1.1 eVTOL:城市空中交通的理想核心载体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全称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新型交通工具,融合了电动化、垂直起降与智能驾驶技术,兼具直升机垂直起降优势和固定翼飞机高效巡航能力,以绿色电力为动力,可实现高效、低噪、零排放、低成本的城市空中出行,是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核心载体。此外,在山路、陡坡、水域、峡谷等路面交通受阻区域,eVTOL 能通过空中直线飞行跨越障碍,适用于交通、观光、救援等多元场景。
![]()
![]()
1.2 发展历史
梦想的种子(20 世纪初~1950 年代早期):聚焦 “飞行汽车” 概念(可同时公路、天空行驶)。1926 年航空先驱格伦・寇蒂斯的 “Autoplane” 被视为飞行汽车开端;1946 年罗伯特・富尔顿的 “Airphibian” 成为首款获适航认证的飞行汽车,虽因资金未量产,但为行业埋下发展种子。
技术的蛰伏(1960 年代~1990 年代):工程师探索技术路径,1970 年 “Nerocou” 实现陆空两用(时速 193 公里),却因材料、动力技术及石油危机等未商业化;折叠机翼等设计尝试解决地面停放体积问题,仍面临挑战。
概念成型与电动化转型(2009~2019 年):电池、电机、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的发展推动 eVTOL 突破。2009 年美国 NASA 发布 “Puffin” 概念机动画引发关注,同年全球首家 eVTOL 企业 Joby Aviation 成立;2014 年 “eVTOL” 概念正式提出;2016 年 Joby 发布《Urban Elevators》白皮书,勾勒 UAM 蓝图,吸引资本与公众关注,亿航、Volocopter 等初创公司及空客、波音等传统航空巨头纷纷布局。
商业化临界点(2020 年至今):适航认证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 年 10 月中国亿航 EH216 - S 获全球首张载人 eVTOL 型号合格证(TC),后又获生产许可证(PC)、标准适航证(AC),2025 年 3 月获适运合格证(OC),正式迈入商业化运营;2024 年峰飞航空 “V2000G 凯瑞鸥” 获 TC,2025 年完成全球首次吨级以上 eVTOL 跨域无人货运及海上物资运输飞行。全球多国将 “低空经济” 提升至战略高度,eVTOL 产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
1.3 国家支持政策
![]()
试点城市布局:2024 国际电动航空(昆山)论坛上,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透露,中央空管委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六城开展 eVTOL 试点。试点对载量、区域有明确规划,600 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打破了空域管理高度集中的传统模式,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灵活的空域资源配置方式,地方政府也将承担更多空域管理责任。
1.4 地方补贴政策
![]()
各地补贴政策核心思路:
适航取证:将获得民航局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标准适航证(AC)作为补贴 “重中之重”,多地对该环节给予最高 1500 万元奖励,大幅降低企业研发与认证成本。
基础设施:打造 “数字基建” 生态,不仅补贴无人机、eVTOL 起降场等硬件,还覆盖通信、导航、监视等智能化 “数字基建” 投入。
应用场景培育:从 “能用到好用” 激发市场需求,例如成都对低空载人航线实施 “双向补贴”(补贴运营企业 + 乘客票价);深圳、合肥、珠海等开通商务通勤、低空旅游示范航线,单条载人航线补贴 15~30 万元,运营补贴 100~300 元 / 架次。
1.5.1 核心技术:分布式电推进系统(DEP)
![]()
(1)技术原理与特征:eVTOL 的发展高度依赖分布式电推进系统(DEP),其通过 “多个小功率电机驱动小直径风扇” 的设计,取代传统 “超大直径风扇推进” 方案,实现多点升力布置与安全冗余配置,系统性解决城市空中交通对安全性、噪音、起降性能、能效的多重需求。相较传统燃油机,DEP 具备以下特征:
省去复杂机械结构(如传统燃油直升机的 “发动机 - 主减速器 - 传动轴” 等系列结构),可在任意位置完成升力配置;
利用电机 “尺寸无关性”(大功率电机分解为多个小功率电机后,系统功率密度、效率基本不变),这一特性是活塞 / 涡轮发动机不具备的(后者缩小尺寸会导致功率密度、效率、可靠性大幅下降)。
1.5.2分布式电推进系统(DEP)五大核心优势
![]()
![]()
1.5.3 eVTOL构型更加丰富,互补适用更多场景
![]()
![]()
对 eVTOL 构型与场景的影响构型发挥空间更大:因省略复杂机械结构且电机尺寸无关,eVTOL 构型突破传统布局限制,设计多样性大幅提升。
不同构型互补:有机翼构型巡航效率高但重量大,适合长航程、高速任务;直升机 / 多旋翼构型适合短航程、低速任务。未来或形成 “多旋翼短途快飞、复合翼中程稳飞、倾转旋翼远途快飞” 的场景化构型格局。
1.5.4 相较燃油直升机的对比优势
![]()
经济性与场景适配性:对比固定翼飞机:eVTOL 速度、航程不占优,但无需滑行跑道,垂直起降的特性更适配城市场景,时间优势显著。
![]()
对比燃油直升机:eVTOL 造价、使用 / 维护成本更低(能源成本约 0.564 元 / 公里,综合成本 2.254 元 / 公里),经济性接近电动汽车,且兼具时间优势。
![]()
噪音与经济性优势噪音优势:以 Joby eVTOL 为例,其噪音较贝尔 206、罗宾逊 R44 等直升机低约 15 分贝,因新型动力总成大幅降低旋翼桨尖速度,更适配城市出行场景。
二、适航取证之路
2.1 适航取证流程:4 年 3 证,加速可期
作为民用航空器,每一架 eVTOL 从设计到商业落地需依次完成型号合格证(TC)申请与获取、单机适航证(AC)获取、生产许可证(PC)的生产许可审定与获取,最终申请 适运合格证(OC)以实现商业化运营。
其适航取证难度排序为:TC>PC>AC。
![]()
2.2 适航取证的审批特点与难点
审批模式与细则:当前 eVTOL 审批原则上采取 “一事一议” 模式。由于 eVTOL 是全新产品,尚无配套的成体系审批细则,目前主要参照 SC-VTOL、CCAR-23、CCAR-27 等现有要求开展审批。随着审批体系逐步成熟,eVTOL 的整体获证周期与成本有望相应降低。
![]()
适航审定的主要难点:
技术创新的审定挑战:eVTOL 采用电推进、分布式动力、多旋翼 / 复合翼构型等大量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经验匮乏,缺乏成熟的适航审定依据与方法(如分布式电推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验证需民航局与企业共同探索)。
安全标准的极高要求:航空适航对安全性要求极为严苛,eVTOL 需在城市等复杂环境运行,需满足抗干扰、防碰撞、动力失效后安全着陆等严格安全标准,且需开展大量试飞验证(涵盖地面测试、风洞试验、飞行试验等,仅飞行试验就要覆盖各类工况、故障模式,耗时极长)。
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性:eVTOL 涉及航空、电力、电子、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审定需对多领域技术综合评估,协调不同领域的标准与要求,增加了审定的复杂性与难度。
审定体系与流程的完善周期:我国 eVTOL 适航审定体系与流程尚在完善中,从标准制定、审定机构能力建设到流程优化均需时间积累经验,且该领域无现成模式可完全借鉴,需逐步探索建立。
![]()
三、下游应用市场:短期旅游,长期出行
3.1.1 短期内核心场景:低空旅游
场景适配性:从各地低空场景的供需清单来看,低空文旅是 eVTOL 短期内的核心应用场景。一方面,受电池、飞控技术及构型限制,当前 eVTOL 载重与航程较短,更适配短途观光;另一方面,目前通过适航许可、唯一取得四证的载人 eVTOL(亿航 EH216-S),其适运合格证(OC)为 “载人类”,仅允许在特定区域、指定方向 “点对点起降” 载客运营,且观光活动需在 “低海拔、人少区域、120 米相对高度以下、轻型操控机视距范围内” 开展,这些条件均指向低空文旅观光场景(后续或随地方对低空商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要求调整而变化)。
![]()
3.1.2 eVTOL低空旅游的市场规模测算
市场规模测算:据文旅局数据,截至 2024 年我国 A 级景区共 16541 家,假设未来 5 年 A 级景区数量年均增长 2%。2025-2040 年,若开展低空文旅的景区比例从 1% 逐步提升至 20%,选择低空文旅体验的消费者渗透率从 2% 提升至 20%,以每人次票价 300 元测算,消费市场规模有望从 5 亿元增长至 1053 亿元;同时,若每个景区配备 5 架 eVTOL、每架售价 200 万元,销售市场规模有望从 17 亿元增长至 351 亿元。
![]()
![]()
市场调研反馈:中国旅游协会智慧旅游分会对 1000 名低空旅游目标消费者的问卷显示:超 60% 受访者消费意愿较强(年旅游消费 5000-20000 元人群占比最高),但仅 43.5% 听过低空旅游,说明推广空间广阔;体验时长上,多数人可接受 15-25 分钟;价格方面,300-500 元区间接受度最高,约 1/5 人群可接受 500-800 元,高价仅少数人愿意尝试;前景预期上,61% 消费者非常看好,32% 认为一般,6% 不看好,整体市场期待度较高。
3.2.1 远期场景:低空出行
业态演进路径:低空出行是相对远期的应用场景,其发展依赖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的构建,将依次呈现三类业态:“空中巴士”
:以固定航线点对点交通为核心,早期聚焦 “机场 - 市中心” 接驳,后期拓展至城际通勤(目前已有 “深圳 - 珠海”“江苏南通 - 上海浦东”“江苏昆山 - 上海浦东” 等航线开通);“空中出租车”
:采用包机共享经济模式,突破固定航线限制;“空中私家车”
:满足高净值人群私人出行需求,实现个人专属使用。
![]()
![]()
3.2.2 市场规模预测
低空出行场景起步较晚,受空域开放加速、eVTOL 取证数量增加、续航能力提升、垂直起降场网络完善等多重因素驱动,预计自 2030 年起形成市场规模。客运端:乘客主要覆盖飞机、高铁的商务舱与头等舱旅客,随着成本优化与大众接受度提升,该人群对低空接驳服务的选择将持续增加;包机与私人购买端:eVTOL 凭借私密性、高效性、便捷性、安全性、较低购买成本五大优势,对高净值人群吸引力显著。
![]()
随着 eVTOL 安全性能提升、消费者认知成熟及价格下探(趋近高级私家车价格带),销量将快速增长。据波士顿咨询预测,2030-2035 年我国低空出行市场规模将从 2 亿美元增长至 18 亿美元,出行用 eVTOL 年销量将从 300 架增至 7000 架。
![]()
四、商业化进程
4.1 商业化进展 —— 国内
近年来国内外 eVTOL 产品呈井喷式发展,国内厂商以多旋翼、复合翼技术路线为主,代表产品(亿航 EH216-S、峰飞 V2000CG)均已取得三证;时的科技、沃飞长空、汇天、沃兰特等厂商也在加速推进取证工作,预计 2026-2027 年我国将进入 eVTOL 密集取证期。海外市场中,多数厂商选择倾转旋翼技术路线,开展多项适航技术测试,例如 Beta 公司于 9 月底递交了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
![]()
![]()
4.2 商业化进展 —— 海外
![]()
4.3 部分 eVTOL 核心子系统上市公司布局
动力系统
电池: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亿纬锂能
电驱:卧龙电驱、英博尔、蓝海华腾、威迈斯
机身
碳纤维复合材料:广联航空、光威复材、吉利化纤、安泰科技
飞控系统
飞控模块:中航工业、纵横通信
传感系统
传感器:中航工业、中航机载、星网宇达
GNSS 单元:纵横通信、北斗星通、司南导航
整机厂
国内市场:中航科工、万丰奥威
境外市场:小鹏汽车、Joby、亿航
4.4 风险提示
eVTOL 产品适航取证进度不及预期;
eVTOL 制造与运营成本下降幅度不及预期;
eVTOL 相关空域开放、试点运营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eVTOL 下游应用场景开拓与消费者培育进展不及预期。
➢ 如欲获取完整版PDF文件,可以关注钛祺汽车官网—>智库,也可以添加钛祺小助理微信,回复“报告名称:低空经济下的未来航空器——eVTOL ”。
点击下方,查看近期热门行业研究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