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推动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近日,太原市杏花岭区享堂南街小学科学教研组举办了教学研讨课。本次教学以“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思维”为核心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研讨成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教研筑基:群策群力,精准定位
在研讨课筹备阶段,科学教研组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及活动设计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多轮深入研讨。教师们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聚焦“化石是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证据”这一核心概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反复打磨教案,优化多媒体课件与化石模型等教学资源,确保课堂活动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教研组还特别关注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等概念,转化为学生可观察、可操作的探究任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实施:多维探究,沉浸体验
孟老师以“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主线,巧妙创设科学情境,带领学生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课堂伊始,教师播放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视频,迅速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展示霸王龙、三角龙、马门溪龙、剑龙、似鸡龙等典型恐龙化石模型及复原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分析恐龙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
在分组讨论中,学生通过牙齿形状推断食性,依据骨骼结构推测运动方式,思维碰撞不断迸发火花。在“化石的发掘与复原”环节,教师播放考古流程视频,引导学生化身“小小考古学家”,模拟清理“化石”表面沙土、用石膏固定“化石碎片”,并根据碎片特征进行复原拼搭。过程中,教师注重科学严谨性,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假设,通过验证推理深入体验古生物学家的工作过程。
![]()
课堂尾声,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题,兼顾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恐龙及对应化石连线”活动,鼓励他们结合所学证据提出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构建“化石—证据—推理—结论”的科学思维链条,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提升的双重目标。
教研反思:精准把脉,赋能成长
孟老师以清晰的备课思路,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指导原则,在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本课重点落实了以下方面:一是发掘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其主动观察与思考。从学生熟悉的恐龙视频入手,以问题为引领,启发思考:“我们通过什么来了解地球上曾经的霸主恐龙?”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对恐龙化石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素养。二是通过观看科学家复原动物骨骼的视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并用科学语言描述过程与结论。
![]()
在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发现研究过程,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教师以此教学方式承载科学素养的落实与科学思维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科学课堂目标。
![]()
教研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精准评课与持续反思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了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生态。本次公开课充分展现了科学课堂“探究本位、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也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例,推动了科学课堂的创新实践。通过团队协作与深度反思,更为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享堂南街小学科学教研组将继续立足核心素养,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扎根与成长。
来源:杏花岭区享堂南街小学
编辑:石晋红
审核:田志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