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侄贺麓成,东风导弹奠基人,褪去父辈光环隐姓埋名25年
1964年6月29日清晨,戈壁滩的空气透着凉意,倒计时声在发射塔架旁嗡嗡作响。一位左腿缠着绷带的青年工程师盯紧仪表,指节发白——他叫贺麓成。 120秒后,巨响划破寂静,东风二号托举火焰直冲云霄。现场人群沸腾,他却只是轻轻敲了敲膝盖。三年前那次69秒即坠的惨痛教训仍在骨头里隐隐作痛。 没人想到,这名工程师曾姓“毛”。他的父亲毛泽覃与兄长毛泽东并肩闹革命,1935年在闽西血战殉国。临别前,毛泽覃把出生仅百日的儿子交给妻子贺怡。 为避特务追索,贺怡把孩子改名贺麓成,托付给江西永新老农贺调元抚养。山重水复,母子一别十四年,孩子对自己的身世毫无概念。 1949年盛夏,永新解放。贺怡风尘仆仆赶来,扑向少年:“我是妈!”对方迷茫抖开手臂,“您找错人了吧?”三个月后,母子同行外出,马车侧翻。贺怡拼尽力气把儿子推离车轮,自己却因抢救不及离世。 噩耗惊动贺子珍。她把外甥接至上海,为他做全身检查,左腿骨折严重。病床边,她反复叮嘱:别借父辈名头走捷径;抓紧读书,将来凭真本事吃饭。这两句话成为钢印烙进少年心里。 进入校园,课程进度快得吓人,上海话听不大懂,成绩跌跌撞撞。他站在黄浦江边暗暗发誓:若读书无成,就造武器,让别人去驰骋沙场。 1952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空气动力学系,常年泡在风洞和图纸之间。毕业时苏联递来奖学金,他摇头拒绝:“祖国缺人。”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他随钱学森进入总体室。第一次碰头会上,钱老直问:“没图纸,没资料,你们怕吗?”贺麓成咧嘴:“怕也得干!”瘸腿小伙的执拗被同僚记住。 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食堂里常年只有土豆拌盐。浮肿的腿让他走几步就疼,但只要进了计算室,可以连续十四小时不说一句闲话。 首枚东风二号试射失败,他抱着残骸通宵未合眼。第二天又端着水壶回厂房,和同事熬白夜,琢磨姿态控制。半年后,自创的算法写进001号导弹的控制系统。 成功的礼炮震动大漠,新华社电稿列出钱学森、任新民等名字,却没有贺麓成。他主动要求保密科锁起自己的履历,“别因我姓毛,让人误会技术成果”。 1976年毛主席去世,中央草拟守灵名单。毛家后人李敏提醒:“岸成没写上?”干部一怔,“档案里没此人”。顺藤摸瓜,才在国防科委翻出那张多年未启的保密卡。 身份曝光后,他依旧骑着掉漆的自行车往返实验室。有人劝他写回忆录,他摆手:“技术成绩,才配祭奠父母。”晚年,他爱在院里修收音机,低头拧螺丝,极少提及往事。 导弹、卫星、核武测试……资料里处处可见他的修改痕迹,却难得留下署名。褪去“毛家子弟”的光环,他把25年隐姓埋名熔进一枚枚呼啸而出的火箭,为的是让中国人有底气抬头看天。
![]()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