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冷不冷,就看九月三十”,明日九月三十,今年冬天会很冷吗?
“冷不冷,就看九月三十”,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随着2025年九月三十日的到来,关于今年冬季是否会出现极端寒冷的猜测愈演愈烈。结合气象学规律、历史数据以及近期气候特征,我们可以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
一、谚语背后的科学逻辑
“九月三十”作为秋冬转换的关键节点,其天气表现确实能反映大气环流的阶段性特征。气象专家指出,若此日出现强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或持续性阴雨,往往预示东亚冬季风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例如2020年9月末,我国中东部遭遇寒潮,随后冬季多地刷新低温纪录;而2023年同期气温偏高,冬季则呈现“暖冬”趋势。今年9月30日,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西伯利亚冷涡影响,内蒙古、东北等地将出现6-10℃降温,华北部分地区伴随大风,这种天气模式与谚语的“冷冬”预兆存在一定吻合度。
![]()
二、拉尼娜现象的潜在影响
更宏观的气候背景同样值得关注。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监测显示,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偏低,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历史统计表明,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达70%以上,尤其是2008年南方雪灾、2012年华北极寒均发生在强拉尼娜年。当前海温异常虽未达强事件标准,但其对欧亚大陆冷高压的增强作用可能使今冬寒潮强度增加。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指出,拉尼娜背景下需警惕阶段性低温雨雪对能源保供和农业的影响。
三、北极变暖与极涡不稳定性
近年研究揭示,北极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正改变传统气候模式。2025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创卫星时代第七低值,这种变暖会导致极地涡旋减弱,冷空气更易向南爆发。今年1月北美遭遇的“炸弹气旋”正是典型案例。国家气候中心分析认为,虽然全球变暖使冬季整体趋暖,但北极涛动负位相可能引发我国东部1-2月的极端寒潮事件,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征。
![]()
四、区域差异与防御重点
不同地区面临的寒冷风险并不相同。东北地区由于前期积雪偏多,可能加剧冬季降温效应;长江流域需防范类似2008年的持续低温雨雪;而华南更多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调制,可能出现干旱与阶段性湿冷交替。农业农村部已发布预警,建议北方设施农业加强保温,南方冬种区调整作物品种。能源部门数据显示,今冬天然气储备量同比提升12%,电力负荷预案较往年提前一个月启动。
五、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的辩证关系
必须明确的是,谚语提供的是经验性参考,现代气象学更强调多尺度数据综合分析。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强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仍呈上升趋势,但年际波动加大,“暖冬”与“冷事件”可能并存。例如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偏高0.5℃,但春节前后仍出现零下30℃的极端低温。公众需关注15-30天的延伸期预报,而非简单依赖单日天气判断。
![]()
结语
综合来看,2025年冬季我国大概率面临“冷暖交替、阶段性严寒”的复杂局面。9月30日的降温过程虽增添冷冬预期,但最终气候表现还需观察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等系统的持续演变。建议公众及时获取权威气象信息,做好防寒物资储备,同时理性看待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毕竟,大自然的密码,从来不是一句谚语就能完全破译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