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一则公示《具身智能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在科技界与教育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为积极响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战略号召,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的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顶尖“双一流”高校,联合申请增设一个全新的工科专业——具身智能。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交的具身智能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截图
此举标志着具身智能已从实验室的前沿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层面急需布局和培养人才的战略领域。该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且属于 “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 ,其开创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2026年参加高考的学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站在时代风口、拥抱未来的绝佳机遇。
一、专业深度解读——从“虚拟软件”到“物理实体”的跨越
要理解具身智能的革命性,一个精妙的比喻是:如果说传统人工智能是一个强大的“软件”,那么具身智能就是“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是为AI大脑赋予了可感知、可行动的“身体”。
这一理念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在本科专业设置申报表中明确指出的:“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计算机之父’图灵于1950年提出,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
1. 核心理念:智能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其核心理念强调智能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来体现,彻底颠覆了传统AI将智能视为纯符号计算或数据处理的“离身性”局限。
一个生动的对比: 传统AI(如ChatGPT)是一位博览群书却从未下过水的学者,它的知识来自静态的数据。而具身智能,则像一个在无数次跌倒中学会走路的婴儿,它的智慧源于身体与物理世界持续不断的“对话”与反馈。
2. 工作闭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实时循环
具身智能系统是一个持续运行的动态闭环,完美诠释了“软硬结合”:
感知(硬件输入): 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力矩传感器等“五官”,从物理世界获取海量数据。
认知(软件处理): 利用大模型等先进AI技术,理解感知信息:“这是一个需要拧开的阀门”、“地面湿滑,需调整姿态”。
决策(软件规划): 基于认知制定行动计划,生成控制指令。
行动(硬件输出): 驱动电机、关节等执行器,将数字指令转化为真实的物理动作,完成行走、抓取等任务。
行动的结果会立刻被感知系统捕捉,从而开启下一个更智能的循环。正如申报材料所述,具身智能已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标志性产物。
3. 形态多样:无处不在的“智能实体”
其硬件形态远超“人形机器人”的范畴,可根据任务千变万化:
工业之躯: 智能机械臂、无人搬运车、自适应数控机床。
移动之躯: 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集群。
服务之躯: 智能家用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
总结而言,具身智能专业,就是学习如何设计、制造和控制这些能感知、会思考、有行动的“智能实体”,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学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专业发展前景——为什么说它是未来?
选择具身智能,意味着选择了一条通往科技浪潮之巅的赛道。
国家战略的“风向标”: 它已被明确列为未来产业,意味着未来十年,政策、资金与顶级项目资源将向其高度集中,行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产业融合的“发动机”: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在软件层面已取得突破,下一个爆发点必然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无人工厂”到“智慧农业”,从“低空经济”到“养老陪护”,社会对能将AI技术“实体化”、“落地化”的人才求贤若渴。
交叉学科的“新高地”: 本专业深度融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械工程、自动控制、电子电气、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在此领域深造,你将成长为知识体系复合的“T型人才”或“π型人才”,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未来职业方向广阔: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自动驾驶系统架构师、智能硬件专家、无人机感知与控制工程师、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员等。
三、报考注意事项——2026年高考生请关注
面对这一新兴专业,有志报考的考生需要提前规划,明晰路径。
1. 核心能力与学科基础
这是一个“硬核”的工科专业,对以下学科基础有较高要求:
数学是基石: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是构建所有算法的理论根基。
物理是语言: 力学、电磁学等知识至关重要,你的设计必须遵从物理世界的法则。
编程是工具: 熟练的编程能力(Python/C++)和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是必备技能。
动手与英语: 乐于动手实验,享受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过程;同时需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以阅读国际前沿文献。
给高中生的建议: 此刻起,务必夯实数学、物理基础,积极接触编程,参与机器人、智能车等科创项目或社团,培养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
2. 院校选择策略
首批申请的7所高校均是该领域的“种子选手”,但在择校时可进一步考察:
优势学科背景: 关注该校在 计算机、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等相关传统优势学科的评估实力。具身智能是这些优势学科的集成与升华。
科研平台与资源: 优先选择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与行业龙头企业有深度合作项目的高校,这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与科研视野。
具体培养方案: 各校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有的偏重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有的偏重自动驾驶,需仔细研读其课程设置,选择与自身兴趣最契合的。
3. 心态与准备
迎接挑战: 学习强度大,需要同时掌握软硬件知识;技术迭代快,需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
长期规划: 可将“具身智能”作为直接目标,也可将计算机类、自动化类、机械类等关联专业作为坚实基础,未来通过考研深造进入该领域。
结语
具身智能,不仅是人工智能的下一篇章,更是我们为智能赋予形态,与机器共同构建物理新世界的开端。2026年的高考生,你们正站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节点上。愿你们的智慧与选择,能够引领中国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开创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