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爸爸,我想休学。”
这句话,可能是当今许多家庭最不愿听到的话。
作为曾经说出这句话,并且付诸行动,休学了整整两年的“过来人”,如今回望这段曲折岁月,如果要问我“后悔吗?”
我的答案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60%的后悔。
剩下的40%是什么?
是成长,是清醒,是血泪教训换来的、在平静校园里永远学不到的生存法则。
我的故事,并非一个“休学后脱胎换骨、重返校园成为学霸”的励志神话。
恰恰相反,在两年后,我经历了四次复学尝试,四次惨痛失败。
而随着休学的时间越拉越长,这四次复学失败一次次把我打醒,让我终于看清,当初做出休学决定时,那些我根本无暇顾及、也从未真正想透的关键问题。
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了劝阻所有休学的念头,而是想以一个“失败”复学者的身份,给那些正在犹豫的孩子和焦虑无比的父母,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休学这个决定,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深思熟虑。
如果还没想透以下三点,或许宁可断断续续坚持上学,也别轻易休学。
![]()
01
休学能解决的“痛点”,可能只是表象
决定休学时,我们总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
我当初休学的理由很典型:
高二下学期,每天凌晨三点睡、六点起,刷题到呕吐却还是考倒数;
被班主任当众批评“不上进”,自嘲“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晚上失眠到头疼,白天在课桌上趴着掉眼泪……
那时的我,觉得学校像一座囚笼,休学是唯一的出口。
可真休学后才发现:压垮我的从来不是学校本身,而是我没能力处理的情绪与压力。
最初的两个月,我像逃离牢笼的小鸟——睡到自然醒,刷手机到半夜,和网友吐槽学校多烂。
可当新鲜感褪去,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没有同学约饭,没有课堂讨论,连“今天作业是什么”这种日常对话都没有。
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废了?别人都在往前走,我凭什么停下来?
更可怕的是,脱离了学校的节奏,我失去了目标感。
以前哪怕再讨厌学习,至少知道“明天要交数学卷子”“下周要月考”,现在每天睁眼就是“今天做什么?”。
刷短视频、打游戏能麻痹一时,但深夜躺在床上,空虚感会狠狠涌上来。
休学解决不了“不会时间管理”“抗压能力弱”“人际关系焦虑”这些根源问题。
它只是把这些问题暂时藏了起来,等你重新面对时,它们可能变得更尖锐。
就像我复学时,不仅没适应学习节奏,反而因为两年没碰课本,连基础公式都忘了,焦虑直接翻倍。
给家长的建议:
当孩子提出休学,请先不要急于否定或同意。
请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坐下来,用笔列出来:
1
让孩子感到痛苦的具体事件是什么?(是某门功课?某个同学?还是对未来的恐惧?)
2
这些问题,是环境性的,还是孩子自身能力模型(如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学习方法)上的缺失?
3
如果离开学校,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去针对性地补足这些能力?
如果答案模糊,仅仅是为了“离开而离开”,那么请慎重。
因为逃离“学校”很容易,但逃离“成长”的课题,最终只会让我们在未来付出更大的代价。
02
是否准备好,
复学后的路可能比现在更难走?
我一共尝试了四次复学,每一次都摔得更惨。
前两次我都以为自己调整好了,可走进教室的瞬间,那种令人窒息的焦虑感又瞬间涌了上来。
更糟的是,我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进度。
数学课讲函数综合题,我连一次函数的性质都模糊了;
英语老师让背30个单词,我盯着课本发呆半小时只能记3个。
第三次、第四次复学,我换了学校,甚至休学期间报了网课补基础,但结果依然相似。
复学后的心理压力远超想象。
说真的,要是当初我能硬撑下来、跟着学校一步步走,按我当时学校的升学率,考个一本其实不算太难。
可现在我的学习进度几乎是从零开始。
看着以前同学一个个都进了大学,有些当初成绩还不如我的,也考上了挺不错的学校,说心里不酸、不难受,那是假的。
等我以后真能上大学了,年纪也比同班的大两岁了。
而且,一旦休学,你往往会被贴上“特殊”的标签。
老师会下意识降低期待,同学会无意识保持距离,而你自己,则会在“想证明自己”和“害怕再次失败”的拉扯中,反复崩溃。
如果你以为休学是“缓一缓再出发”,那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复学后的路,可能比休学前更难走。
给家长的建议:
1、休学的真正原因,是“暂时困难”还是“根本不想上学”?
如果是考试失利、和同学闹矛盾、短期压力过大——这些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寻求心理咨询、和老师沟通来解决,休学未必是唯一答案。
但如果您发现孩子是明确厌恶校园环境(比如长期遭受霸凌)、或存在严重心理疾病,那休学可能是必要的缓冲期。
2、是否有清晰的“休学计划”?不是躺平,而是解决问题。
休学前期可以适当休息调整,但后期一定要有针对性规划:
如果孩子因学习压力大休学,就利用这段时间报衔接班补基础;
如果是因为人际关系焦虑,就参加社交训练营;
如果存在情绪问题,就系统接受心理咨询。
没有计划的休学,大概率会变成摆烂,复学时只会更痛苦。
3、能否接受“复学失败”的最坏结果?
复学后跟不上进度、没有新朋友的孤独、甚至再次休学……
这些可能性真实存在。
不仅是孩子,家长也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因复学不顺利而责怪孩子——给孩子兜底的勇气,往往比强行坚持更重要。
03
想清楚“成功”,是否被狭隘地定义了?
我的第四次复学失败,让我对“成功”有了新的理解。
在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潜意识里,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回到原来的班级,跟上进度,顺利毕业。
这个目标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
每一次复学,我都抱着“这次必须成功”的决绝。
但每一次,都因为无法立刻适应和跟上,陷入强烈的自我攻击——“我果然不行”“我浪费了两年时间”“我永远赶不上了”。
最终,这些情绪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迅速退下阵来。
后来我和父母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
我们都筋疲力尽,却在疲惫中开始反思:
是不是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有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是一条路走到黑?
我们开始跳出原来的框架,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能不能先从每天去学校上一节课开始?
能不能不考虑进度,换个更宽松的学校或班级?
如果学校这条路暂时真的走不通,有没有其他通往未来的路径?(如职业教育、线上课程、兴趣技能培养)
人生的“成功”从不是单选题,复学的意义也从来不是“回到从前”,而是找到适合孩子的路继续向前。
给家长的建议:
请和孩子一起,重新审视“成功”的维度。
1
降低起点,小步快跑
复学不意味着必须立刻满血复活。
可以从“体验式返校”开始,比如每周去两天,或者只上自己喜欢的课。
每一次小小的坚持,都是巨大的胜利。
2
探索多元路径
深入了解除了高考之外的其他教育路径。
现在社会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太多可能性。
技能型人才同样备受尊重,且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3
把“孩子心理健康和生命活力”作为最高目标
一个被学业压垮的孩子,和一个虽然学业暂时落后但眼里有光、对生活有热情的孩子,您会选择哪一个?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保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远比一张满分试卷重要。
如果这三个问题没有清晰、共识的答案,那么,我以亲身经历建议:
宁可先让孩子“断断续续上学”,也别轻易走上“正式休学”这条路。
“断断续续上学”意味着孩子还保留着学生的身份,这是一种 “低强度维持” ,为孩子的自我修复保留了最重要的火种和可能性。
其实,休学从来不是解药,它只是一个中性的选择。
真正带来治愈与成长的,从来不是“休学”这个决定本身,而是选择之后,我们共同付出的、那些充满爱与智慧的日复一日的行动。
愿每一个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孩子,都能被真正理解。
愿每一位焦虑付出的父母,都能找到通往孩子内心的路。
![]()
--------End---------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纽扣,来源:纽扣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