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废物案中的辩护智慧:从2万吨“洋垃圾”到缓刑一年
【案情简介】
2022年至2023年间,湖北省某走私团伙通过挂靠有资质的纺织品公司,骗取《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伪造合同、发票等单据,将共计近2万吨的废旧布料走私入境。这些“洋垃圾”最终被运往浙江等地的小作坊,加工成棉花纺纱,过程中产生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严重污染环境。
该案系走私废物案,涉案人员达14人,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我所代理的当事人李某某,作为中间环节参与者,被检察机关以走私废物罪提起公诉。
【律师办案观点】
在接受委托后,我们深入研究了案件材料,提出了以下核心辩护观点:
当事人系从犯,作用有限
李某某并非组织者或主要获利人,其在案件中仅起到辅助作用,未参与许可证的骗取、伪造等关键环节,主观恶性较小。
认罪态度良好,积极配合调查
李某某在侦查阶段即如实供述,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查明事实,具有明显的悔罪表现,符合从轻处罚的情节。
未直接参与环境污染行为
李某某未参与“洋垃圾”的加工处理环节,也未从中直接获利,其行为与环境污染后果之间因果关系较弱。
建议适用缓刑,体现宽严相济
综合考虑其犯罪情节、社会危害性及个人表现,我们建议法院依法适用缓刑,以实现惩罚与教育的结合。
【判决结果】
经法院审理,采纳了辩护人的主要意见,认定李某某构成走私废物罪,但系从犯,具有坦白情节,依法从轻处罚。最终判决:
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结语】
本案作为走私废物案,案情复杂、影响广泛。我们在辩护中始终坚持“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精准把握当事人角色与责任边界,最终实现了良好的辩护效果。
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案提醒社会各界:依法经营、严守环保底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法律不容挑战,但公正的辩护,始终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
——肖小勇律师 办案手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