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如东地区曾刮起一阵购买城市户口的风潮。数千元的价格,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而言,不啻为一笔巨款,却依然阻挡不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加入这场“农转非”大军。回忆起来,那是掺杂着无数辛酸血泪的奋斗史,是几代农民想要去掉“农”字标签、获得与城市公民平等社会身份的执着渴望。
当时能够花钱买个城市户口,是很让人羡慕的事情。一要符合条件,二要能凑齐钱,三还要走走关系。事能办成,仿佛就代表着美好前程,意味着脱胎换骨、鱼跃龙门。
小编有个邻居,曾经也是花巨资买了城市户口。当时让周围邻居好生羡慕嫉妒,买完城市户口,这家邻居直接扔掉几亩地,周围邻居都说,以后可以吃国家粮啦,不用种田啦,是城市人啦……
这场热潮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非农业户口在各项待遇上明显优于农业户口,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几乎所有的公民权益都存在巨大城乡差异。城市户口成为了利益载体,是获得更好生活的敲门砖。
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约有17个省共300多万人购买了城市户口,此项收入高达250亿元。许多地方甚至明码标价——从一开始的15000元,逐渐降到10000元、8000元,最后甚至3000元也能办理。不少农村家庭翻箱倒柜、东借西凑,只为给孩子买一个跳出农门的希望。
然而形势发展太快,这场热潮很快冷却。购买户口者发现,自己既未被安排工作,也未能分到粮油煤等配给。更尴尬的是,由于户籍已转但家仍在农村,他们甚至面临两地计生部门同时调查的窘境。城市户口的溢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迅速消失。
曾经让人趋之若鹜的城市户口,很快不再神秘。没过几年,城市户口放开,只要交几百元就能办理。那些早年花费巨资购买户口的人发现,自己用真金白银换来的,不过是一张渐渐失去魔力的纸片。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代人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更是社会转型期制度变迁的生动缩影。从严格的户籍控制到逐步放开,从城乡壁垒分明到融合发展,这段花钱买户口的历史,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见证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历程。
当年那些人用辛苦攒下的钱购买的不仅是一个户口,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具体到个人,这可能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但那种奋力向上、追求更好生活的精神,却永远值得尊重。
时过境迁,当年的城乡鸿沟已逐渐缩小,村民进城工作也不再需要通过购买户口的方式。而那段充满酸甜苦辣的往事,则成为中国社会变迁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片段,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开放包容的时代。
对于当年买城市户口
您有什么看法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编辑:大个鹅
法律顾问:上海正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郑晓云律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