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海报告文学现象”,如何持续发力

0
分享至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和文学的“轻骑兵”,诞生过夏衍《包身工》、黄宗英《小木屋》等经典报告文学作品的上海,如何推动更多佳作产生?11月17日,上海报告文学创作会议持续一整天,作家、编辑围绕报告文学的时代命题展开热议。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替代’,它要求我们必须用双脚丈量土地,以良心叩问现实,将真实淬炼成文学。”一个月前,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专门会议。参加会议的作家杨绣丽回顾近十年“报告文学改变我的创作乃至人生”的过程,“为了写好《永不褪色》,我多次走进‘南京路上好八连’,观摩军事演练活动,在大雨中观看战士们的格斗训练。创作《蹈火英雄》,最难忘的是那些个除夕夜,在模范消防中队与战士们一同包饺子,还一起和消防战士登上消防车……如果说真实是报告文学的根基,文学性是使其飞翔的翅膀,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产生于纪实性之中,也应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反哺并升华纪实性,让作品既真实又富有文学感染力。”

“一方面想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一方面又想要进行文学性的表现,这之间的分寸应该如何掌握,一度令我困扰。”作家王萌萌说,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立身之本,更是纪实文学的尊严与命脉,而田野调查就是确保真实的前提,“只有经过充分的田野调查,在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求证后,我才有底气去动笔,才能进行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创作,让作品经得起读者的考验,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眼下,王萌萌正为一篇医疗选题的作品做前期采访、体验及素材收集、整理,“我对自己提的要求是,在坚守真实的基础上,塑造更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开掘更深邃复杂的精神世界,同时在文本结构和叙事语言上精心打磨,尽可能接近反映时代风貌、揭示内在规律的‘整体真实’和‘规律真实’,让作品质量不断提升。”

“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心实意地用笔去记录时代,由此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不是大话,像浙江沿海地区农村的制度创新就是值得书写的,当代农民热火朝天的开创性实践,注定会进入历史,而如果我们能够率先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来,这便是作家的一种担当和作为。二是要摒弃诱惑,安得下心来,走出习惯了的舒适区,以吃苦耐劳的品格,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大地,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的关切息息相通。”作家简平写作长篇报告文学《权力清单:三十六条》用了三年时间,离开大都市,住进村子里,“写报告文学必须忠实于事实,必须真实,这种真实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是用心用眼睛去发现的,是与被采写对象打成一片后得到的。”

2021年起,长期在民航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工作的作家詹东新陆续创作出版了《万里云天》《中国之翼》《苏州河的早晨》《国家名片C919》等四部报告文学,“我写航空航天类题材,因为我熟悉,越写到后面,越发觉路径越来越广,‘井底’越来越深,好像永远也写不完。多年摸爬滚打,我的切身体会是,相比那些小情小调、无病呻吟的作品,报告文学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潮流,拥有广泛的以知识群体为主的读者和较好的市场需求。上海枕江滨海,是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发祥与交集之地,更是经济高地、科技高地、工业高地,这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先天优势,依托上海和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深耕航空航天领域,包括国产大飞机、国产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低空经济、无人机、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为。”

上海报告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1932年,中国第一部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就在上海出版。1936年,夏衍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了这一文体的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菡子的《我从上甘岭来》《大海之歌》,吴强的《英雄的业绩》,魏金枝的《从天罗地网里冲出来》,谷思范的《觉醒》,徐开垒的《雕塑家传奇》,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一系列上海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后,上海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罗达成的《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朱大建的《鲲鹏展翅》屡屡获奖,叶永烈、赵丽宏、俞天白、陈丹燕等主要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创作的作家也常常活跃在报告文学领域。

进入新时代,随着主题出版、主题文学和现实主义创作活动的倡导和推进,上海报告文学迎来新的发展阶段。2016年,上海作协推出的长篇纪实文学创作项目“红色起点”,用文学手法生动地书写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奋斗历程,为红色叙事带来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目前已出版两季13部作品,第三季作品正在创作出版中。上海作协还组织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迁、记录城市发展的报告文学作品,2015年创办的《上海纪实》电子季刊,成为国内报告文学电子刊物的重要品牌。

过去十年,是上海报告文学创作稳步发展、成果丰硕的十年,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形成令人瞩目的“上海报告文学现象”。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表示,报告文学是中华民族新史诗的重要载体,可以表达最为厚实的思想情感,承载最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最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推动新时代上海报告文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人民性、真实性、文学性、思想性,“上海是一座立体而复杂的城市,既有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也有石库门的市井烟火;既有科创前沿的日夜兼程,也有城市更新的脉脉温情。我们鼓励作家们沉潜下来,进行长期跟踪和深度调研,创作出能够深刻反映时代本质、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作品,为上海、为中国留下这个时代的‘信史’。”

原标题:《“上海报告文学现象”,如何持续发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5739文章数 75781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