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 狐獴
视频剪辑/ 大蒙子
图片素材由吕杭洲提供
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大学生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
今天是国际大学生节,我们与玲珑计划一期伙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专业的吕杭洲聊了聊这个话题,希望你能从他的故事和经历中获得些许启发。
![]()
吕杭洲在梦南舍社区气候风险评估工作坊做现场分享
他的故事,从一个人的探索开始,后来汇聚成一群人的行动。本科四年,他几乎每个假期都在做调研——从大一起担任环境类社会实践项目负责人,带队参与学校及“吾水计划”等公益组织的多期调研。到了大四,他发现“单支团队力量太薄,一个假期只能推进一个项目点”,于是发起成立了Green Park环保协会,一次组建四支团队,分赴不同地区开展调研。本科毕业后,吕杭洲加入“玲珑计划”,与玲珑计划三期伙伴胡望月共同发起项目“CC共创营”,带领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气候变化主题风险调研。
我们先来通过一个小片
了解吕杭洲和他的项目
(完整版访谈视频见自然之友视频号)
这些经历,既是他在环境领域的一段成长,也映照出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气候议题的关注与行动。如果屏幕前的你此刻也是一名大学生,也许能从他的经历中看到个体气候行动的另一种可能。
1
脚下有泥土,专业才有根
“我从小生活在乡村,所以当学院发起乡村环境主题调研时,我特别感兴趣。”吕杭洲说,家乡这些年变化很大,尤其是环境的变化,让他印象深刻。
可真正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环境”这两个字的理解其实很浅。“没做过社会实践,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其实很单薄,”他回忆道,“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
这种迷茫,直到第一次走进乡村调研,才慢慢被打破。“好多学生,包括我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对气候变化的感受都很少。”他说,在学校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对气候的变化感知并不强烈。可乡村不一样。村民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干旱意味着减产,暴雨意味着道路被冲毁。“学生在调研中能实实在在看到,气候变化对这些脆弱地区意味着什么。”吕杭洲说,也是在那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分析具体的环境议题,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寻找解决路径。
对于他来说,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书本到土地,从理论到实践,专业第一次真正“落了地”。
![]()
“吾水计划”实践成员在当地自来水取水
![]()
“吾水计划”实践成员为所取水样编号
2
从一人到多人:实践让连接生长
聊起项目里印象深的同学,吕杭洲没有急着谈“影响多深”,反而先提了一群“老伙伴”。“我从大二开始带自己的实践团队,一直到毕业,中间有五六个人是固定跟着的。每个假期都一起去实地调研,有时在村里一待就是一周,同吃同住,感情特别好。”那些天,他们不是走个过场,而是一起琢磨事儿——帮调研地找问题、分析问题,尽力做些能真正帮上忙的事。也正是在这种一点点磨合、反复探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对环境议题更扎实的理解。
“上个月刚和一个比我小一级的伙伴聚了聚,他硕士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现在在青海的自然资源部做环境相关的工作;还有另一个同学,也还在环境领域深耕。”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其实看到他们还在做这一行,会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从团队到社团,影响的范围也在悄悄扩大。大四那年,他成立了Green Park环保协会,带着学校低年级的同学去做实地调研,让他们真切看到“环境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专业本来有转专业环节,年级前 20% 能转走,结果社团活动后,明显转出的学生少了。” 他猜测,或许正是这些实践,让更多人明白了环境学科的意义,也更愿意留下来。
后来做“CC共创营”时,吕杭洲的身份从队长变成了专业引导。他看着那些比自己小的学生认真负责地奔波在田野间,总会想起当年的自己。“其实不是我影响他们,我们更像是互相支撑,一起把这件事往前推。” 他说。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联结,还有大家愿意留在环境领域的坚持,比什么都可贵。
而这份联结与坚持,不仅藏在吕杭洲的回忆里,更鲜活地留在每一位参与者的故事中。那些在田野间踩过的泥土、聊过的家常、破解的困惑,到底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关于加入“CC共创营”项目的机缘以及对项目前后的认知和收获,我们准备了3个QA小问题,来听听“杞人忧食”团队伙伴周新智、李漫淑以及“西域环境”团队伙伴张德绅的亲身讲述吧。
(三位同学的完整版访谈视频见自然之友视频号)
3
把种子埋进心里,比急着结果更重要
聊到项目如何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并能持续走下去,吕杭洲没有谈什么“宏大的蓝图”,反而先说起大学生落地行动的难处。“我们本科阶段做水质调研时,也想过推动一些改变。但要和地方政府沟通,又没法长时间待在村里,还要兼顾学业,最后确实挺难落地的。” 遇到的这些问题让他后来调整了思路:“大学生最擅长的是调研,那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好。我们把调研结果交给当地的社会组织,让他们接着做气候适应或治理的落地工作。” 在他看来,不必让学生“既要调研又要落地”。分清角色、各尽其职,事情反而能走得更稳。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行动“没价值”。相反,吕杭洲认为,在大学阶段更重要的,是让一颗颗种子落地进同学们的心里。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想着做出成果、变成项目,其实不需要那么快。先去了解、去关心,让这颗种子扎下根。” 他说。就像他前面提到的水质调研项目,这样没有取得完全成功的实践却让他始终记挂着乡村环境。几年后,他又以更成熟的姿态回到社区,继续推动项目。“别着急,慢慢来就好。” 吕杭洲说,“有时候,那颗‘想关心、想行动’的种子,比一时的成果更珍贵。”
也许今天它埋在某个学生心里,明天就会发芽,成为ta继续投身环境事业的理由。那才是行动得以延续的真正底气。他特别喜欢珍·古道尔博士的一句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 这些年,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践行这句话。
![]()
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与村民交谈
深入田野的意义,不仅是践行行动,更在于推翻偏见、看见真相。比如,在CC共创营的调研中,“杞人忧食”团队成员们一次次刷新了自己对乡村与气候议题的认知:原本认为刀耕火种是粗放破坏式生产,调研后发现阿卡族人的刀耕火种是蕴含独特智慧的游耕方式,种植三十余年后会迁徙让雨林自然恢复,体现了与自然共处的传统生态智慧。原本以为村民能清晰感知 “气候变化”,实际却发现,村里老人多遵循 “旱过就下雨” 的传统自然节奏,不少人因未参与割胶等生产活动,根本无法理解 “旱季更干” 这类现代表述,对气候议题的认知和团队成员想象中完全不同。
![]()
得病胶树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这些打破刻板印象的发现,也沉淀为每位参与者最真切的感悟。正是这样深入参与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读懂”环保,让我们听听来自一线的声音:
团队召集者周新智:
“我们团队之前从来没在少数民族地区做过田野调查,以前看报告、读文章都觉得很抽象,直到真正住进村里,和村民一起生活,才对‘乡村环境’有了切身的感受。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做单次体验活动,而是完整深入地推进一个项目,也让我更加确定:大学生参与环保实践其实没有那么高的门槛,身边的问题就在那里,我们还能获得青年网络、老师等各种支持,完全可以大胆去做。”
项目成员李漫淑:
“以前我对环保的认知很模糊,还经历过不少自我怀疑,态度也偏消极。但加入CC共创营,深入巩丙新村村做调研后,我获得了最鲜活的体验。我第一次发现,社区和气候变化之间有那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看到不同人的生活可以如此不同,那些细微又复杂的日常,彻底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现在我明确知道,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的影响真的很大,而气候行动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很重要。这场实践,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环保的信念。”
*以上这两段话来自同学们在访谈视频中的回答,观看完整版访谈见自然之友视频号
吕杭洲的故事,并不只是关于一个大学生如何成长为环保行动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那些在调研路上、在田野土地中结识的伙伴们——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继续扎根、发芽,让那份对环境的关注一点点传递开来。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校园到社会,这些连接在时间里慢慢延伸。关心起来、走向实践,那些原本抽象的议题——气候、环境、可持续——也开始变得真实。
或许改变就从这一刻开始,种子落下无声,但实实在在地生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