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坦福大学的基维尔森最近心情有些沉重,他刚刚与中国同行联合发表了一项关于量子自旋液体的重要研究成果,结果就传出美国国会正在推动一项新法案的消息——一旦通过,任何曾与中国开展科研合作的科学家,或将失去申请联邦科研经费的资格。
2. 这并非孤立事件。10月29日,《科学》杂志披露,已有近800名科研人员签署联名信公开抵制该法案,多个高校组成的学术联盟也向国会施压,要求删除相关条款。美国科学界对此反应强烈,舆论迅速升温。
3. 此次引发争议的法案名为《保护美国资金与专业知识免受敌对研究利用法案》,简称SAFE法案,已被纳入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的草案中。
![]()
外媒报道截图
4. 该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中国、俄罗斯等四个国家列为“敌对外国实体”,并规定:凡接受美国联邦资助的研究者,若与这些国家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包括共同研究、合著论文,甚至指导其国籍的学生——都将被禁止获取政府资金支持。
5. 更令人担忧的是,法案具备追溯效力,过去五年内的国际合作记录都可能成为审查对象,这意味着许多早已完成的项目也可能面临重新评估甚至追责。
6. 尽管部分政界人士声称此举是为了防范技术外泄和维护国家安全,但广大科研工作者普遍持反对态度。
![]()
7. 基维尔森的研究正是典型例证。他的团队在量子物态模拟中高度依赖中国合作者提供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而下个月他计划前往北京参加一场前沿物理研讨会,会上将分享尚未公开发表的关键实验数据——这类信息交流往往是推动理论突破的催化剂。
8. 中美之间的科研协作早已深入多个关键领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田纳西大学曾携手攻关,在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此类成果离不开跨国团队的知识互补与资源共享,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实现。
9. 若以“全面封禁”方式应对潜在风险,实则是在扼杀科学探索的生命线。科学的本质在于开放流动,知识的进步从不因国界而止步。
![]()
10. 从合作锐减到信任瓦解:禁令难堵漏洞,反噬本国创新生态
11. 科学界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回溯2018年特朗普政府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该政策以打击知识产权盗窃为名,却导致大量华裔学者遭受无端调查。耶鲁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林海帆教授即是一例——他在无任何违规证据的情况下,仍被暂停科研资助长达两年,直至最终洗清嫌疑。
12. 类似经历在亚裔学术群体中留下深刻心理阴影。如今SAFE法案连“关联行为”的界定都模糊不清,极易重演当年误伤无辜的局面,加剧族群间的不信任感。
13.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项立法严重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根据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发布的报告,2024年获得联邦资助的中美合作论文数量已不足2018年峰值的50%。事实上,学术界已在敏感领域主动收紧合作边界。
![]()
14. 然而新法案并未区分风险等级,试图将所有正常学术往来一并斩断。更不合理的是,它要求研究人员在项目结题后三年内不得为所谓“敌对国”机构服务,且需由所属大学负责监督执行——高校如何追踪离职人员的职业动向?这无疑强加了不可操作的责任。
15. 更极端的规定是实行“集体问责制”:只要机构内有一名雇员涉嫌违规,整个单位的国防部科研拨款就可能被冻结。这种连坐机制不仅缺乏法治精神,更会迫使大学为规避风险而拒绝聘用有国际背景的人才。
16. 目前法案尚未进入最终表决阶段,但科学界普遍感到不安。即便此次条款被撤,未来仍可能以其他形式卷土重来。正如基维尔森所言,维护学术交流如同“螳臂当车”,明知艰难却不得不奋力一搏,这句话道出了当前科研人员的真实处境。
![]()
17. 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始终是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与跨文化的信任协作。当年全球科学家共享病毒序列、协同开发新冠疫苗,才得以在极短时间内控制疫情蔓延。今天却因地缘政治博弈强行切断合作链条,最终受损的只会是美国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声誉。
18. 历史反复证明,科技领先地位不是靠封锁对手赢得的,而是通过持续开放、吸引全球顶尖智力资源,在合作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真正的安全,源于引领而非隔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