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积家军事基地的密林深处,枪声此起彼伏,20岁的斯科夫伦德与21岁的玛蒂尔德正和男性士兵一同匍匐在泥泞水洼中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八个月来,他们共同负重行军、同寝同食,最初的拘谨早已被高强度任务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对战场纪律的绝对服从。
2. 这两位主动申请加入步兵部队的女性士兵,正是丹麦自2025年7月起实施全性别征兵制度的缩影。根据新规,所有年满18岁的青年,无论性别,均须参与征兵登记,服役期限也由原先的4个月大幅延长至11个月,标志着国家防务体系进入全新阶段。
3. 更令人紧张的是,每位应征者将通过1到36000号的抽签决定入伍优先级——数字越小,被强制征召的可能性越高。这场以青春为筹码的“命运轮盘”,为何会成为北欧年轻人无法回避的人生节点?
![]()
4. 北欧地区长期被视为全球性别平等的典范,而丹麦更是其中佼佼者:9个主要政党中有4个由女性领导,现任首相为女性,议会中女性代表占比高达44%。然而,军队内部的性别结构却未能同步演进,女兵比例仅维持在约25%,高层指挥岗位更显稀缺。
5. 军事指挥官苏内·隆德明确指出,真正的平等不仅体现在权利共享,更在于责任共担。男女平等不应只是象征性存在,而是要共同面对战争带来的风险与牺牲。
6. 在积家训练基地,男女新兵接受完全一致的考核标准,无任何特殊优待。玛蒂尔德坦言,初期确实因体能差异感到吃力,但随着训练深入,心理适应力逐渐增强,如今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完成任务上。即便想到未来可能奔赴前线仍会心生恐惧,但她坚信这是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
![]()
7. 此类“无差别军事训练”并非丹麦首创。邻国瑞典早在2018年便推行了全民义务兵役制,涵盖所有适龄男女。面对欧洲日益严峻的地缘安全形势,北欧多国正逐步将全性别征兵视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
8. 对于丹麦18岁青年而言,征兵流程始于一封看似普通的牛皮纸信函——“国防日邀请函”。尽管措辞温和,实则具有法律约束力:首次缺席将面临1000丹麦克朗(约合1104.4元人民币)罚款;第二次缺席罚款升至3000丹麦克朗(约合3313.2元人民币);若第三次仍未报到,则由警方直接介入,强制押送至征兵中心。
9. 哥本哈根郊区某招募中心的中士透露,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被警察送达现场。该中心全年仅休一天,已建立起高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信息登记、电子能力测试、裸身体检,最后进入最关键的环节——抽签。签号范围从1至36000,数字越小,征召概率越高,且征召年龄上限延至32岁。
![]()
10. 19岁的西居尔·卢卡·韦克抽中6000号,虽尚未确定是否会被征召,但他已提前规划退路:若最终被强制入伍,他将申请替代役,前往养老机构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以此履行非战斗类义务。
11. 17岁的西涅·勒费弗尔距离成年仅剩四个月,届时她的名字将首次进入抽签系统。这位来自北日德兰大区的高三学生原计划休学一年再进入大学,如今却不得不重新评估人生路径,担心一次抽签结果彻底打乱原本清晰的学业蓝图。
12. 这场征兵制度改革的背后,是丹麦对当前国际安全局势的高度警觉与国防体系的全面升级。2025年9月22日晚,哥本哈根凯斯楚普国际机场因多架身份不明的无人机侵入空域,被迫暂停航班起降近4小时,导致近百架次航班延误,两万名旅客滞留。不久后,挪威奥斯陆加勒穆恩机场也遭遇类似干扰,关闭长达3小时。
![]()
13. 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公开表示,此类事件已构成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袭击”,其目的不仅是制造混乱,更是试探国家防御底线。她强调,必须将这些行动置于欧洲整体安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14. 实际上,自9月下旬以来,丹麦境内多个空军基地、港口及敏感军事区域上空频繁出现未经授权的无人机活动,呈现出组织化、持续性的特征。这一系列异常动向促使北欧各国重新重视国防动员机制,征兵议题再度被提上政策议程核心位置。
15.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丹麦政府同步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的军费扩张计划。本财政年度额外追加65亿英镑国防预算,重点用于采购F-35隐形战斗机、新型无人侦察机以及近海巡逻舰艇。其中,已确认投入290亿丹麦克朗(约合45亿美元)用于购置16架F-35战机。
![]()
16. 政府还制定了“十年200亿英镑”的长期国防投资蓝图,目标是将军费占GDP比重从目前的2%稳步提升至3%。今年2月,丹麦宣布在未来两年内追加500亿丹麦克朗国防开支,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充军队编制,使现役军人与文职人员总数由2.3万人增至2.8万人。
17. 10月10日,丹麦国防部再次宣布一项耗资274亿丹麦克朗(约合42.6亿美元)的重大防务项目,聚焦格陵兰岛、法罗群岛等北极与北大西洋战略要地。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新的北极司令部总部、铺设跨洋通信海底电缆、部署专用极地巡逻舰等,全面提升极地作战与监控能力。
![]()
18. 配合军费投入的增长,征兵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将年度征召新兵人数从4000人提升至7500人,旨在构建更为庞大的预备役体系,确保战时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支撑国防需求。
19. 新规在丹麦社会引发广泛讨论,舆论呈现明显分化。多数城市青年认同“平等即共担责任”的理念。21岁的塞琳娜认为,打破军队长期以来的“男性主导”格局,不仅促进公平,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战斗力。主流媒体甚至推出专题节目《如何与孩子谈论征兵》,帮助家庭做好心理准备与生活安排。
![]()
20. 然而争议同样尖锐。教育工作者普遍忧虑,长达11个月的强制服役可能严重干扰高等教育进程。对于刚迈入成年的年轻人而言,一次抽签就可能让升学计划搁浅,职业生涯起点被迫推迟。正如西涅所言:“地缘政治的代价,最终还是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买单。”
21.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对大多数18岁学生来说,高考、大学申请本就是人生关键阶段,而如今还要额外承受征兵抽签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在熬夜刷题的同时,也不得不祈祷自己的签号足够靠后,远离强制征召的红线。
22. 关于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征兵规模,国防招募负责人肯尼斯·斯特罗姆上校态度审慎。他表示,安全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丹麦作为北约成员国,有责任为集体防御提供更多可部署兵力。这番表态暗示,未来抽签号码上限或将继续上调,更多青年或将纳入征召视野。
![]()
23. 目前,丹麦的全性别征兵制度正在有序推行。积家基地的新兵们每日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从长途负重行军到夜间实弹演练,11个月的服役期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一堂直面现实、锤炼意志的全民政治课。
24. 而在哥本哈根市区的高中校园里,西涅和她的同学们一边埋头备考、提交志愿,一边默默期盼抽签结果能给予自己一丝宽容。在这个欧洲安全局势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较大的签号,意味着能离战火更远一些,离预设的人生轨道更近一步。
25. 从推动性别平等,到强化国家安全,丹麦此次征兵改革本质上反映了北欧国家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的战略抉择。它既赋予女性平等承担国防义务的权利,也让年轻一代提前感知国际风云的凛冽寒意。
26. 这场关乎青春、责任与命运的“抽签游戏”,究竟将走向何方?或许唯有欧洲未来的和平与否,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