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中藏着一个特殊群体。
你擦肩而过的路人,可能就是长期扎根这里的日本人。
没有明显的外貌差异,缺少独特的文化标识,仅凭一面之缘,谁能精准分辨出他们的身份?
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五万多日本人的 “第二故乡”,他们不是匆匆过客,而是深耕生活、搭建起专属圈子的定居者。
这背后的现状与隐忧,值得每个中国人警惕。
![]()
根据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门 2024 年的登记数据,长期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约有 5.2 万人,这个数字在过去五年里保持稳定增长。
他们并非分散居住,而是集中聚集在古北、虹桥和金桥三个区域,其中古北片区的日本人占比最高,达到了该区域外籍居民的 42%,堪称 “浓缩版小日本”。
这样的聚居并非偶然,便捷的交通让跨国通勤成为常态。
从东京飞上海,往返成本4000人民币左右,时间不到六小时。
![]()
很多日本上班族选择周五飞回日本与家人团聚,周日晚上再返回上海,这种 “周末跨国通勤” 的生活模式,让长期扎根变得毫无压力。
长宁区作为日资企业聚集地,更是撑起了这种生活模式的基础。
目前长宁已吸引约 1500 家日资企业投资兴业,占长宁外资企业总数近 1/4,这些企业为日本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也让他们的扎根有了经济支撑。
2024 年 11 月中国对日本试行免签政策后,不仅日料店生意回暖,日本的酒商、零售商也逐步增多,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生态。
![]()
在古北片区走一圈,会让人有种置身日本的错觉。
这里 3 公里范围内就有 67 家日式餐厅,密度比东京新宿区的某些街道还要高,从人均 30 元的连锁拉面到人均 1500 元的米其林怀石料理应有尽有,且大多由日本人亲自经营,保持着本土风味。
生活配套更是全方位贴合日本人需求。
![]()
小区门口的超市里,货架上一半商品标着日文价签,纳豆、日式酱油、进口调味料等应有尽有,有些超市甚至只售卖日本商品。
古北一号小区的物业团队里有三名日语专员,24 小时值班处理各类事务,地铁站的指示牌增加了日文标注,社区医院配备了日语翻译,连街边药房都贴出了 “日本语対応可能” 的标识。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支付方式也高度 “日本化”,部分商超和餐厅支持日元直接结算。
![]()
一对在金桥居住了七年的日本夫妇,丈夫在张江工作,妻子全职带娃,妻子的中文仅停留在 “你好”“谢谢” 的水平,孩子就读于日本人学校,平时只在日式社区活动,几乎没有中国朋友,但他们的生活毫无阻碍,每周去日系超市采购一次,花费约 1200 元,出门搭车看日文标识,吃饭可日文点外卖,生病能去有翻译服务的医院。
![]()
这种 “自给自足” 的生活圈,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明显的文化隔离。
一位在上海住了七年的日本主妇提到,她的女儿只会说简单中文,交的朋友全是日本人,平时活动范围就是家、超市和学校,从未走进过上海的小巷子,也没跟本地居民深入交流过。
即便有些日本家庭想让孩子融入,比如松本先生考虑将孩子转入国际学校接触多元同学,但语言和圈子的壁垒依然难以打破。
![]()
这种隔离带来的冲击,在本地居民身上也有所体现。
古北地区的房东更愿意把房子租给出价更高的日本租客,导致该区域房租水涨船高,让不少本地年轻人购房租房压力增大,一些老住户被迫搬走,熟悉的弄堂味道渐渐被日式居酒屋和拉面馆取代。
![]()
2025 年 4 月古北举办的樱花节,更凸显了这种文化碰撞。
活动现场来了 3000 多人,一半是日本家庭,一半是中国居民,茶道演示、和服体验等环节吸引了不少上海阿姨和年轻人参与。
但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后,部分中国网友对穿着和服的中国民众提出批评,这种争议的背后,是历史记忆与现实交融的复杂情绪。
![]()
日本国内的对华态度并未呈现同等包容。
在中日关系紧张时,日本街头会突然出现大量张贴,上面写着仇恨中华民族的话语,这种对比更让国人对上海日本人聚居的现象多了一层顾虑。
尤其是当下日本极端右翼势力抬头,抛出 “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的言论,让人们不得不警惕:和平时期的聚居者,是否可能在特殊时刻成为潜在风险。
![]()
开放包容是城市的活力源泉,上海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外籍人士前来发展,这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但包容不等于无底线纵容,历史记忆更不能轻易抹去。
唯有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画出清晰的活动红线,在保障合法权益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而国家的强大,永远是守护和平、应对一切风险的根本底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