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美国驻希腊大使金伯利·吉尔福伊尔放话,要求希腊政府“重新评估”比雷埃夫斯港的中资控股安排,并明确表示美方有意接手相关投资。
这番言辞,将本就处于中美战略交汇点的比港问题推向台前,而在港口背后,是军备合作、液化天然气长约和投资谈判的多重交织。
如今地缘政治的棋局再度收紧,而希腊,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为难。
![]()
美国打出“组合拳”
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美国对比雷埃夫斯港的强硬态度,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背后的整套动作。
从外交表态、能源合作到军事安排,步步紧逼,节奏极快,吉尔福伊尔的“最后通牒”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配合着一整套政策安排。
11月初,吉尔福伊尔在希腊接连会见政界高层,并多次点名中资控制的比港“有问题”,暗示这种安排不利于希腊的“战略安全”。
![]()
她还明确提出,美方可以提供替代投资方案,港口由美国主导更“安全可靠”,紧接着就是一系列实质动作。
美国能源公司与希腊方面签下长期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绑定希腊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通道。
与此同时,美国还推动将希腊纳入其“国家伙伴计划”,涵盖军事训练、装备互换、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拉紧双方防务合作。
![]()
这些动作背后的逻辑很清楚,港口只是一个突破口,真正的目标是进一步巩固美国在东地中海的战略影响力。
比港地理位置极佳,连接欧洲、非洲和亚洲,是全球航运网络的重要节点,谁掌握这个港口,就等于在地中海握住了一只方向盘。
美方的介入,既是防止中国在欧洲南部获得长期落脚点,也是试图重建过去在这一地区逐渐被稀释的控制力。
![]()
不过话说回来,美方虽然态度坚决,但至今没有拿出一份详细的投资计划,说“愿意接盘”,却没有报价、没有合作模式、甚至没有明确的接手主体。
这让希腊方面在面对美方压力时,不得不考虑,这是否只是战略博弈中的压价手段,而非真心实意的合作意愿。
![]()
比港扩建被叫停
比雷埃夫斯港的问题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冒头,早在中远集团在2016年拿下港口控股权后,围绕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的讨论就没有停过。
不过到了2025年,矛盾突然集中爆发,关键点在于一项总额不小的扩建计划。
原本这笔投资在协议框架下推进,涉及港口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商业中心、酒店和物流仓储区等,目的是提升比港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就业水平。
![]()
但今年10月底,希腊港口管理机构突然以“环境评估报告不完善”为由,否决了该计划,这一决定引起中方的不满。
中远方面随后通过正式渠道向希腊政府提出抗议,认为这违反了初始协议的精神,也伤害了投资方的合法权益。
看起来是一次正常的行政审批纠纷,但结合当下的时间节点和美方的高频施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外部因素的介入。
![]()
一边是中方投资被拦截,一边是美方主动表示“愿意接手”,中间的节奏与时间高度重叠,这让比港扩建案从一个经济项目,迅速变成了政治立场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比港项目推进受阻,但近几年来中方的运营成绩并不差,无论是货物吞吐量、就业人数,还是地方财政收入都有明显提升。
但问题不在于港口有没有发展潜力,而在于谁在主导、谁在受益,以及希腊是否还能在这当中保有自己的话语权。
![]()
现在的关键,是港口项目是否还能回归正常程序,如果审批环节被过度政治化,未来不光中资会撤退,其他潜在投资者也会对希腊市场产生疑虑。
对一个仍在努力恢复经济元气的国家来说,这是风险,不是机遇。
希腊的两难选择
希腊并不是头一次被卷入大国博弈,但这次的局势更加复杂,中美两方都不是简单的经济伙伴,而是有着明确战略意图的玩家。
![]()
一边是美国承诺能源供应、加强军事合作、提供潜在投资,一边是中国已经扎根近十年的港口运营以及背后的“一带一路”格局,希腊夹在中间,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从现实角度看,希腊需要两边都不失联。
一方面要维持与美国的战略盟友关系,尤其在当前东地中海局势不稳的背景下,希腊确实得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和地缘安全保障。
![]()
另一方面,比港是希腊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对外投资成果,中方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动了就业和本地服务业的增长。
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轻易推翻这样的合作,会带来明显的社会反弹。而希腊政府的最优解,是保持制度上的中立与透明,尽量不将经济项目政治化。
比如在港口审批问题上按规则办事,不针对某方、不偏袒另一方;在能源合作上,也可以多元化,防务上可以加强与美方的互信,但不必以牺牲其他合作为代价。
![]()
不过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在现实中并不容易执行,特别是在美国公开发出“最后通牒”之后,希腊政府如果不做出回应,就会被视为没有立场。
若贸然响应,又可能伤害与中方的多年合作关系,这种左右为难的状态,正是当前希腊最棘手的处境。
归根结底,希腊能不能在这场大博弈中守住主动权,关键不在于喊口号,而是在于能否坚持制度正义和政策独立。
![]()
如果港口审批、投资合作、能源协议都能建立在公开透明、规则先行的基础上,那无论面对谁的压力,希腊都不会太被动。
结语
比雷埃夫斯港的问题还在继续,扩建案是否能通过、投资是否会转向、外资信心是否动摇,这些都还没有定论。
但这场风波已经暴露出一个现实,在地缘政治越来越外溢的当下,连一个港口也不再只是经济设施,而是考验国家政策独立性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
美国此次的高压姿态,展现了其在地中海地区重新争夺话语权的决心;中方则通过实际投资成果,持续巩固其在欧洲南翼的存在。
而希腊,则需要在现实利益与战略选择之间,找到那个最能保障国家发展的平衡点。
对希腊来说,比港的归属不是谁的胜利标志,而是自身政策成熟度的体现,如果能借这场风波推动规则透明、公平合作,那反倒可能成为一次倒逼改革的机会。
参考资料
欧洲能源在安全与自主间“徘徊” 经济日报 2025-11-15
美政客盯上中资希腊最大港口,声称希望中企撤出 观察者网 2025-11-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