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Politico最近的一份报告,美国政府“瞄准了一个新的欧洲目标:中国对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国家所有权’。”
该报道援引美国驻希腊大使的话说:中国拥有这一港口“是不幸的,但我认为有办法绕过它,可以找到一些办法,无论是在其他地区增加产出,还是将比雷埃夫斯出售......我认为美国在这里的基础设施帮助支持该地区非常重要。实际上,也许可以增加其他港口和地区的产出,以平衡中国对比雷埃沃斯港的影响。”
美国大使的言论被描述为对希腊经济安全和地区战略利益的担忧,但它揭示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将其他国家,包括欧洲的盟友视为地缘政治对冲的工具,用以遏制和“挤出”中国。
华盛顿的目标不是促进希腊的繁荣,而是通过逼迫希腊划线站队,以美资“取代”中国投资,将中国挤出运输链。
比雷埃夫斯港正在成为美国对华战略在全球推进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2008年,希腊启动港口私有化进程,中国远洋集团(COSCO)通过招标获得比雷埃夫斯港2、3号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
中远集团是国有企业,但并非"国家所有权",中远是通过商业收购获得控股权和经营权。
2009年COSCO正式接管港口运营,并在希腊债务危机期间持续投资。2010至2014年间,港口吞吐量显著上升,被视为希腊经济少有的积极案例。
2016年,中远集团收购比雷埃夫斯港管理局67%股权,成为控股方,港口遂成“一带一路”在欧洲的重要节点。
2017至2019年,港口吞吐量跃居地中海首位,希腊加入“一带一路”与“17+1”合作机制,但欧盟内部出现对中资影响力的担忧。
2020年起,港口扩建受安全与环保审查影响一度停滞,希腊开始建立与欧盟对接的外资审查机制。
2021年至2023年,中远完成全部股权收购,港口继续扩张,美国和欧洲愈加关注其战略意义。
2024年,欧盟实施“去风险”政策,开始推动希腊在经济与安全上寻求所谓平衡。
对于希腊来说,中国的投资升级了基础设施,创造了就业和税收收入,并重塑了物流网络。尽管合作中有一些问题,但这一项目不可否认地改善了希腊的经济地位和地区角色。
如果华盛顿真的想帮助希腊重振其基础设施,它应该在一个开放和合作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将减少中国影响力作为先决条件。
现在,美国正试图破坏中希合作,并用美国的资本取代中国的投资。这一逻辑与希腊保持多元化和开放投资的利益背道而驰,也背离了全球经济融合应该坚持的互惠原则。
问题在于,全球经济并不是零和游戏。增加投资和贸易流动可以提升地方经济和扩大市场,它们本身不仅不会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国家共同合作的空间。
希腊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战略十字路口,是地中海航运、能源转运和贸易的关键枢纽。希腊的国家利益不在于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选择立场,而在于最大限度地吸引多元化投资,以促进其自身发展。
美国针对希腊港口采取的政策,揭示了美国战略界内部根深蒂固的"替代思维模式"——将全球发展视为对资源、市场的争夺,而非一个合作平台。
美国对华政策日益受到这种“排他性竞争”的驱动。
从技术到供应链,从金融到基础设施,华盛顿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战略对手,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去中国化”。
这种思维模式或许能在短期内形成政治动员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它将削弱美国投资在全球,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的吸引力,。
美国难以在所有领域保持全面的霸权主导地位。
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领域,它会越来越无法与中国的投资规模和全球布局匹敌,更无法复制中国企业那种基于合作的运作方式。
随着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不断推进,美国重构全球供应链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发生转变,其进攻的势头会被不断削弱,最终将会使自己在更多的领域里,处于一个有可能被挤出去的尴尬境地。
在一个相互依赖的21世纪,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排他性的统治,而在于包容性的创造。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