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敢起灭亡中国的念头?
戴旭说得很明白:日本虽然面积小,但是其军国主义正是抓住我们积弱麻木的这个时机,像毒蛇般发起致命一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之大,不在疆域之广,而在精神之立。
日本的人口、资源、国土都远不如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曾在上世纪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妄图吞下整个中华大地。
这不是胆子大,是野心深,问题来了:日本凭什么敢?它又为什么会败?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完成近代化转型,一边“脱亚入欧”,一边走上扩张之路。
岛国资源有限,想要强国必然就得对外掠夺,而当时的中国正陷入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日本看准时机,开始一步步布局。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所谓的“田中奏折”中写得明明白白:要想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
怎么征服?先拿东北,再图全境。
这不是空口白话,当时日本军费占国家预算的近一半,而中国不到十分之一,差距摆在那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绝不是“偶发冲突”,而是长期蓄谋。
当时日本钢产量达到600万吨,而中国才4万吨,工业差距决定了战争初期的节节败退。
日本的飞机、坦克、军舰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扛。
日本敢打中国,不光是因为它有枪有炮,更因为它看不起中国的“人心”。
战后审判中,日军重要战犯坂垣征四郎供认,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一盘散沙”,无组织、无纪律。
石原莞尔在中国实地考察后,更是断言:“中国政府与人民脱节,打不了仗。”
这就是日本的误判,它看到的是中国的分裂,却看不到民族的韧性,以为用几场胜仗就能让老百姓屈服,结果却引发了中国全民抗战。
八年抗战,中国从被动挨打到逐步反击,靠的不是武器,而是精神。
戴旭曾说:“国之大,不在疆域之广,而在精神之立。”
这句话不是讲空话,中国能挺过那段黑暗岁月,就是因为在民族危亡之际,人民团结起来了。
一个国家再穷再弱,只要心不散,谁都拿它没办法。
时间来到今天,日本虽然不再是当年那个拼命造炮造坦克的军国主义国家,但骨子里的那股“野心”似乎并没有完全消失。
日本《防卫白皮书》里,罕见地把中国称为“最大安全挑战”,防卫预算更是直接飙升至GDP的2%,达到6.8万亿日元,增幅高达26%。
更令人关注的是一些日本政客对台湾的不当言论,已经严重触碰了中国的底线。
中国外交部当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表达严正抗议,这不是简单的口水战,而是对历史再次被挑衅的警觉。
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了。
中国GDP是日本的三倍,军力也早已今非昔比。
航母、隐形战机、导弹防御系统,样样不缺。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早已从历史中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能只靠武器,更要有信仰。
抗战胜利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硬件可以被摧毁,意志不能被打垮。
日本当年的失败,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败在战略误判——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弱,却没看到中国的骨气。
戴旭曾说:“网络是捍卫国家利益的上甘岭。”
这句话虽然针对的是当今的信息战,但背后传递的仍旧是同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只是靠GDP,更靠人民的凝聚力。
如今的中国,在经历疫情、经济转型、国际博弈之后,展现出的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是社会动员力和精神共识。
今天的日本,想要重拾“军事大国”的梦想,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国家。
和平共处才是唯一出路,如果谁还妄想重演历史,必将自取其辱。
日本为什么敢动灭亡中国的念头?因为它曾经有过错觉,也曾经尝到过甜头。
但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最终都会遭到坚决回击,今天的中国,不光兵强马壮,更有全民一心。
国家不是靠疆域撑起来的,而是靠精神站起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打败侵略的不是钢铁,是信念;守住和平的不是谈判桌,是国民的凝聚力。
所以,不管未来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要我们不忘历史、不忘耻辱、不忘团结,任何一个“敢动念头”的外来挑战,都注定会败得彻底。
中国曾被轻视,但从未被征服;曾被入侵,但从不屈服。
日本的冒险早已失败,今天的中国也绝不会给历史重演的机会。
只要我们记住精神的力量,就没有谁能轻易撼动中华大地,历史不是过去,而是提醒,今天的我们,必须比昨天更清醒。
信源:日本地小、人少,为什么能侵略整个东亚,庞大的兵员哪来的?观察者网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