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既能方便参与讨论与分享,又能为您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应当清楚,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统一战争都遵循着由北向南推进的基本规律。
唯一的重大例外,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主导的北伐行动。
那么,为何唯独明朝能够打破这一千年铁律?或许,那支由30万身披明军战袍的蒙古将士组成的军队,正是解开谜题的关键所在。
![]()
一、匡扶大明,义不容辞!
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在大众普遍认知中,元朝是由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然而,元世祖忽必烈却在蒙古本土设立了“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
所谓“和林”,指的是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的首都——哈拉和林;
而“宣慰司”本为中原王朝用于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
至于“都元帅府”的设置,则是因为漠北地区即蒙古高原长期动荡不安,频繁爆发大规模武装叛乱,必须部署重兵以维持统治秩序。
没错,如果你对元代政局稍有了解,便会震惊地意识到:早在南方汉人揭竿而起反抗元廷之前,蒙古草原内部早已烽火四起、乱象丛生!
在整个元朝不足百年的存续期间,其军事防御重心竟有超过八十年始终聚焦于北方边境!
![]()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朱元璋正式举起反元义旗后,大量蒙古族群体不仅未奋起抵抗,反而踊跃投效,并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下几组数据足以让人直观感受到这一历史奇观。
你是否曾思考过,为何元顺帝听闻明军北伐逼近时,竟毫不犹豫选择弃守大都(今北京)仓皇北逃?
原因极为现实:倘若他执意留守,恐怕京城周边的蒙古百姓就会亲手将他捆绑送往徐达军前!
![]()
这绝非夸大其词。
据《明史》明确记载,当徐达率领明军开启北伐征程后,沿途所经之地,蒙古部众多望风归附,人数以万计!其中整建制投降的蒙古部队便达四五万人之众。
待徐达到达大都之时,这座昔日元帝国心脏地带的40万户蒙古家庭,几乎集体倒戈,纷纷改换旗帜,宣布效忠新兴的大明政权,令徐达本人亦不禁感叹局势发展如梦似幻。
![]()
更为离奇的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全面推行“军户制度”。
所谓军户制,即是将全国士兵户籍单独编册管理,使其子孙世代承袭兵役职责,专事征战。
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朱元璋还划拨约1.8亿亩土地,分配给200万军户家庭自行耕种,实现自给自足。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200万军户之中,究竟有多少成员来自蒙古族群?
![]()
答案是:整整30万人!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明初庞大的军户体系中,出身蒙古的“鞑官”占比超过了七分之一!
看到这里,是否有读者感到难以置信?
如果记忆无误,元朝不是由蒙古人亲手缔造的吗?
![]()
而且,历史课本上不是提到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其中蒙古人位居第一等,享有最高特权吗?
可为何短短不到百年时间,这些曾经的统治民族竟会主动协助汉族领袖朱元璋,推翻自己族人建立的王朝?
![]()
二、蒙古的烂账
深入剖析便可发现,元朝实际上早已被许多正统蒙古贵族视为背叛者。
为何如此评价?
按照成吉思汗确立的继承法则,在蒙哥汗去世后,其幼弟阿里不哥才应是蒙古帝国合法的继承人。
但忽必烈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手腕,在河北一带汉族豪强及部分亲信蒙古贵族的支持下,悍然打破传统,发动权力争夺战。
![]()
他以大都(北京)为战略基地,挥师北上击败阿里不哥,攻陷蒙古帝国旧都哈拉和林,并将其焚毁殆尽。
自此,大蒙古国彻底分裂,忽必烈虽建立“大元”,却被广大蒙古宗室斥为篡位逆臣,从而引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海都之乱”。
在此期间,窝阔台后裔海都联合钦察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两大势力,共同讨伐被视为叛徒的忽必烈及其子孙。
![]()
尽管这场内战最终未能颠覆元朝政权,但却严重削弱了中央权威,迫使忽必烈及其继任者不得不修筑防线,甚至仿效汉人修建长城,在漠北驻扎重兵以防变乱。
更为致命的是,“海都之乱”持续时间极长、波及范围极广,直接导致忽必烈设计的军户制度陷入崩溃边缘。
先来了解一下元代军户制度的设计初衷:
理论上,忽必烈对其麾下的蒙古战士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
![]()
他下令每位蒙古士兵均可获得至少4顷免税耕地,外加若干奴仆作为附属劳动力。
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军户需自行筹备武器、马匹与粮草,随时响应征召作战。
可惜这一切设想,都在漫长的西北边疆战争中化为泡影。
因为元军与海都部队的交战区域极其遥远,北抵贝加尔湖,西至新疆乃至中亚腹地。
![]()
加之元军多处于被动防御态势,无法通过掠夺获取战利品弥补开支,形同无休止的财政消耗。
结果便是:历经五十年拉锯战后,大批蒙古军户濒临破产!
史料记载显示,早在忽必烈晚年,已有不少蒙古家庭被迫卖儿鬻女以求活命。
![]()
到了元仁宗执政时期,由于沦为奴隶的蒙古人数目过于庞大,这位心怀怜悯的君主曾下令动用国库资金赎回同胞。
但结局如何?
仅赎买数万人后,此项政策便被迫终止。
原因显而易见:沦落为奴的蒙古人数量实在太多,国库根本无力承担如此沉重的支出!
![]()
怎么样?是不是出乎意料?
你以为蒙古人在元代高高在上,横行乡里,吃喝不付钱?
可事实却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穷困潦倒,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只能被当作牲口般贩卖!
即便是尚未落入奴籍者,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历来统一战争多从北向南发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北方拥有优质牧场与精锐骑兵资源。
![]()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阵步兵的优势可谓压倒性。
但在明朝初期,令人惊讶的是,起源于南方的明军在骑兵力量方面竟能与北方元军分庭抗礼。
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正是因为元朝曾在江南等地设立大量官办马场,并交由蒙古军户负责饲养与管理。
![]()
对于这些肩负重任的蒙古牧官而言,这份差事简直苦不堪言,恨不得天天烧香祈求朝廷早亡。
知道古代养育一匹合格战马的成本有多惊人吗?相当于五个普通家庭全年的生活开销!
更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民间有句老话:“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意思是说,一旦遭遇天灾——无论是严寒暴雪、干旱饥荒,还是牲畜疫病,整个马群就可能瞬间覆灭。
![]()
再加上元代吏治腐败盛行,地方官员层层盘剥,负责养马的蒙古军户常年承受苛捐杂税与强制摊派,生活苦不堪言,心中怨气积聚已久,只盼元廷早日覆灭。
因此,当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时,无数南方的蒙古牧马人当即打开马厩大门,牵着战马成群结队前来投奔。
话说回来,既然元朝统治已如此腐朽不堪,为何仍能维持近百年国祚?
![]()
三、元以宽亡
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曾断言:元朝之亡,非因苛政,实因“宽仁”所致!
这话听起来似乎荒谬可笑?
但实际上,朱元璋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元朝的治理模式确实异常宽松——只不过这种“宽松”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仁政。
![]()
由于蒙古统治阶层始终未能真正理解汉地治理体系,也可能纯粹出于懒政怠政,元朝采用了“包税制”这一极端放任的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中央委派的官员仅派驻至“知府”级别(相当于市级),再往下的基层社会则完全放手不管。
由地方豪强承包税收任务,只要每年按时足额上缴银两,便可任意行事,肆意盘剥百姓。
![]()
你说这样的体制算不算极度宽松?
此外,再揭示一件颠覆常识的历史真相。
元朝自建国之初便大量设立“儒户”,主要面向祖辈中有进士或举人功名的书香世家。
![]()
这些儒户无需参加复杂科举考试,只需通过简单考核即可进入官府任职,事实上形成了对中低层官职的垄断。
现在你明白,为何元朝覆灭后仍有众多汉族士大夫为其唱颂功德了吧?
实在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
也正是由于这些精英阶层享受着超常优待,底层汉人与普通蒙古民众却深陷贫困绝境,最终被迫揭竿而起,掀起席卷全国的反抗浪潮。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登基后为何对官员群体展开雷霆清洗,动辄诛杀数万贪官及其全家。
实在是前朝积弊太深,若不用霹雳手段,根本无法扭转风气。
![]()
遗憾的是,纵使朱元璋做到了“杀官如屠犬豕”,终究未能彻底根除腐败顽疾,也没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明盛世。他亲手缔造的大明王朝,最终仍被自己的百姓所推翻。
![]()
结语:
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那样:所谓的民族矛盾,往往是统治阶级用来转移视线、麻痹民众的工具;真正的社会冲突,始终根植于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压迫!
就像蒙古人建立了元朝,但这并不妨碍广大底层蒙古人联合汉人,共同推翻这个压迫他们的政权。
类似的情形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清朝覆灭前夕,东北地区的满族平民也曾公开呼吁:“勿使清帝东归!”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轮回从未真正停止。
![]()
文章信息来源:
中华网:元朝灭亡后, 为何那么多的蒙古人不追随元帝, 而是归顺明朝!... -
![]()
中华网:元朝为何98年就灭亡?朱元璋算不上“元凶”,这些才是致命伤!...
![]()
新浪新闻:元朝灭亡后,10万汉人自杀殉国,朱元璋被说是“鞑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