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银行门口的长队,一半是取生活费的,一半是取给儿女救急的。
![]()
”——这话在小区群里转疯了。
![]()
有人拍视频:南京建行门口,六点不到,老头老太太拎着折叠凳排队,保安一边发号一边喊“今天系统慢,大家别急”。
评论区最高赞:“我爸妈把退休金分三份,一份买菜,一份给孙子交托费,一份替我还房贷,他们自己吃咸菜。
别急着感动,数据更扎心。
社科院刚出的报告,每八个城镇老人里就有一个按月给外地子女打钱,78%的流水直接进了课外班和学区房首付。
医保局的账本更离谱:退休人员医保卡里的钱,三成以上花在给儿女买脱发药、带儿媳做正畸,医院收银台刷的是爷爷的卡,坐椅子上的是30岁的儿子。
银行也看懂了。
杭州悄悄上线“养老金定向转账”,退休工资到账当天,自动按比例划到子女账户,三个月开通十万户。
广州社区干脆开起“代际理财课”,讲师第一句话:“别把棺材本一次给完,留点给自己住院买单间。
”底下老人边点头边在笔记本上写“定投孙辈教育金”。
有人吐槽年轻人啃老,可现实是30到40岁群体平均负债率187%,不吃爸妈的,就得吃信用卡。
课外班费用五年涨了一半,工资涨幅连人家尾灯都看不见。
一位苏州妈妈算过账:夫妻月入两万,房贷八千,娃一年级兴趣班六千,再不吃老,只能把娃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
更难受的是“候鸟式反哺”。
江苏不少老人按子女城市消费水平调转账金额,上海物价高,多打一千;成都便宜,少打三百。
银行卡短信一响,老人心里先默背一遍孙子幼儿园缴费通知。
有人为省跨行手续费,每月坐高铁去上海当面给钱,来回车票比手续费还贵,但老太太说:“就想看看娃有没有长高两厘米。
数字时代也漏掉一批人。42%的65岁以上老人不会手机取钱,柜台小姐姐手把手教,大爷摆摆手:“别折腾,我怕按错把房子按没了。
”银行只好推出“亲属联名账户”,子女远程就能替爸妈操作,试点三个月开户十万,评论区却吵翻:“到底是孝顺还是接管?
别光骂年轻人没骨气,人社部给的数字更冰冷:养老金替代率从72%掉到58%,可家庭里“老养小”比例却从8%飙到19。水池进水口变小,出水口反而加粗。
北师大的调查里,六成老人把资助当“养老投资”,觉得现在帮子女,将来病床前不至于被拔管;而四成年轻人把“不啃老”写进新年目标,却年年打脸。
怎么办?
杭州那招“自动转账”只是止痛片。
真正该做的是把“家庭财务体检”做成社区标配,让老人和子女一起坐下来,把收入支出负债摊在桌面算清楚:哪些钱是给孙子的,哪些钱是给自己看病的,哪些钱真不能动。
银行也别光推销理财,把适老服务做细,比如每月固定一天“银发窗口”,专门教老人怎么在手机上查余额、设限额,别再让爷爷用存折给孙女交万元夏令营。
说到底,退休金不是“隔代扶贫”专项资金。
可以帮,但得先给老人们的晚年留一张安全垫。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八十岁的自己,在病房里因为舍不得开空调而中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