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与供暖“赛跑”的战役
——解码济南地铁精密的管线迁改
当地铁的“筋骨”与城市的“管网血脉”在地下空间相遇,为确保彼此安全、互不干扰,一场为地铁建设“扫清障碍”的热力管线迁改攻坚战,便成为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它的顺利实施,是地铁工程安全推进不可逾越的前置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体建设的进度,也紧密连接着千家万户冬季的温暖。
![]()
“地铁建设工期紧张,但保障市民温暖过冬是必须优先守住的民生底线。”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投公司市政保障部能源团队负责人李伟坦言,每年的非采暖期,是轨道交通施工范围内热力管线迁改唯一的“窗口期”,就短短五六个月的时间,还要与工程进展的时间相匹配,直接关系着地铁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也决定着冬季供热管网内否准时运行,为市民家中送去温暖。
“悬顶之剑”下的智慧破题
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八一立交桥站(以下均为工程名),一条2×DN600的热力主干管曾如“悬顶之剑”,横亘在车站主体正上方。按照原方案,迁改需分四期实施,不仅周期长,还需横跨交通主动脉经十路,将严重制约全线通车目标。
“鱼和熊掌必须兼得!”李伟和团队成员姜尚杰、刘文昊迎难而上。他们反复踏勘现场,与热力集团展开数十轮协商,摸清了管网“家底”:这条南北贯通的主干线具备双向注水条件。一个创新方案浮出水面——在非采暖期预先加装两组隔断阀,将管网“分段激活”,先保障热力大网注水,再抢通站点段管线。
![]()
“就像给主干管装上‘开关’,既不影响全市注水供暖,又为地铁施工腾出空间。”姜尚杰比喻道。随着最后一段200余米管道贯通,隔断阀开启,南北热力主干线恢复畅通,市民温暖与地铁进度实现“双赢”。
“针尖跳舞”的精密协作
热力迁改虽不像主体工程规模宏大,却堪称“针尖上跳舞”。在老城区有限的地下空间,各类管线密如蛛网,每一次迁改都是对精细化管理的极致考验。
“管线迁改没有定式,每个车站都是新课题。”刘文昊以八一立交桥站为例解释,团队耗费半个月,与产权单位、设计院、交管部门反复推演,既要满足当前建设需要,还要兼顾远期规划,最终在管线缝隙中精准找到了迁改路径。
![]()
据统计,4号线、6号线累计迁改热力管道约2.35万米,目前两条线路热力管线迁改工作均已全部完成。其中仅4号线1.05万米,6号线1.2万米,最大管径达1.2米。这些数字背后,是数百次现场协调、数十版方案优化的成果。
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程家庄站与田家庄站,是今年热力迁改中公认的“硬骨头”。程家庄站300米迁改段包含三种管径,西侧开挖深达5米,紧邻居民区;田家庄站需横跨凤鸣路,竖井开挖深度约6米,周边商场游乐场人流如织。
“那段时间天天泡在现场,衣服就没干过。”姜尚杰回忆,团队顶着酷暑,组织多方优化工序:根据施工需求与现场实际情况倒排工期,压茬推进,通过错峰施工、永临结合的方式,将噪音与交通影响降至最低。李伟还带领施工单位“取经”观摩,分享“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冲刺挑战”的经验,最终两站均提前完成合口。
随着供暖开始,这些曾忙碌的工地已恢复平静。但李伟和同事们早已投入新的战场:“保障市民温暖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在这场与温暖的赛跑中,他们用智慧与汗水,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马金言 李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