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杜聿明不想见蒙哥马利,见过后告诉杨伯涛:陈毅的话我只同意一半

0
分享至

杜聿明不想见蒙哥马利,说白了,是心里有刺。

蒙哥马利是二战大名鼎鼎的英国元帅,来中国是搞访问的,场面上都得给他面子。

但杜聿明心里清楚,自己当年在缅甸带着中国远征军和日军打得死去活来,那时候英军一打就跑,前面说合作,转头就撤,多少中国士兵命丢在那片雨林里。

戴安澜的牺牲,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杜聿明当时是副总司令,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气窝在心里一辈子都没散。

那天宴会是周总理请的,杜聿明本来不想去,说如果是蒙哥马利自己想见他,他就不见。



话说得挺重,但也有分寸。

可周总理请,那是人情,也是政治安排,杜聿明没有理由推。

车来了,他还是上了。

宴会很热闹,蒙哥马利喝了两杯酒,忽然开口问:“你那百万大军去哪了?”这话一出,桌上立马安静了,杜聿明楞了那么一小会儿,随即咧嘴一笑,抬手指了对面陈毅,说:“都给他了。”

话带着点自嘲,陈毅也没接茬,笑着说:“他可没那么大方,是我们咬着不放,一口一口吃掉的。

这俩人一句话,把当年徐蚌会战的局势就捋出来了。



可这事,杜聿明心里另有一笔账。

散席之后,他悄悄地对杨伯涛说:“陈毅的话,我只同意一半。”这话不光是嘴硬,有他的道理。

他说:“国民党军队自己打自己,败得不冤。

淮海战役那阵,杜聿明是徐州“剿总”的前指主任,手底下有五十多万人,怎么看也不该全军覆没。

但实际情况是,部队之间配合不上,命令传不过去,总部下的指令,部队阳奉阴违,指挥系统乱成一锅粥。

蒋介石在南京拍桌子,杜聿明在徐州发愁,中间还夹着刘峙、邱清泉、李弥这几位,谁也不听谁的。



邱清泉是杜的嫡系,按说应该听话,可商丘这个地名和他名字读音犯冲,他闹着要走。

李弥更不消说,命令一到就扯皮。

杜聿明安排突围,刘峙却不作为,整个前线一盘散沙。

白崇禧那边,更是另起炉灶。

他手上兵多,蒋介石想从武汉、西安调兵接应杜那边,白崇禧顶死不让。

电话一通就吵,一口一个“不合理我不执行”。



蒋气得摔电话,白崇禧直接把调动部队的命令卡死,轮船不让装,兵不让走,时间一耽误,杜那边已经被围死了。

宋希濂当时在华中“剿总”也是副总司令,他后来回忆,这场仗打到最后,蒋和白已经是你死我活。

白崇禧盼着徐州那边的主力被吃掉,这样蒋介石坐不稳,他就能上位。

政治斗争玩到这份上,前线士兵拿命填,后面却在掐架。

这还不止。

杜聿明当时也有点迷信。



院子里有棵树,正好在四面房屋的中间,尹晶天说这像“”字,风水不利。

杜听了信了,立马让人砍树。

砍完之后,尹还说:“我占过卦了,共军围不住我们。”结果这话没过几天,杜就进了战俘营。

战术上也不是没有问题。

邱清泉和李弥是重兵集团,一个在南线,一个在东线,杜原本想让他们配合突围,结果两人各打各的算盘。

命令一下去,不是拖延就是对着干。



文强当时是杜的副参谋长,他说得直接:“杜总朝令夕改,拿不出决断。”那些天里,部队的士气一天比一天低,最后连突围的口子都没找到。

宴会那天,周总理说了句:“不以成败论英雄。”这话让杜聿明心里一暖。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一种理解。

他从远征军到“剿总”,从战俘到特赦,兜兜转转,活下来已经不容易。

陈毅说“咬住不放”,他说“自己人打自己”。

这两个说法,其实都不假。

解放军那边,确实打得狠、打得准;可国民党这边,确实内斗不少。

杜聿明不是没本事,但在那种局面下,他也翻不了身。

宴会散了,灯还亮着,杜聿明沉默地坐了一会儿,然后站起身,走出宴会厅。

那年,他五十出头,头发已经花白。

他知道,一些事说了没用,不如埋在心里。

后来,杜聿明在特赦名单上排得靠前,生活慢慢安定下来。

再提起那场战役,他不再多说,但那句“只同意一半”,始终没变。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1074文章数 1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