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旗下演讲丨从机械到智造,从当下向未来

0
分享至

从机械到智造,从当下向未来

智造52班 张帆帆


机械工程系张帆帆同学作国旗下演讲

敬爱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机械系智造52班的张帆帆。

入学的两月间,我们从夏末的懵懂步入秋日的沉淀,体会着学业上的挑战,展开着对前途的思索。作为“智造班”的新生,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映照出一条时代的脉络:从“制造”的厚重根基,到“智造”的无限可能;从我们正深耕的“当下”,到2035年那亟待我们奔赴的“未来”。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从“制造”走向“智造”,又该如何从“当下”迈向“未来”?

“机械”,是根基,是前辈们书写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机构间的配合,更是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传承。回望来路,我们看见创系元老庄前鼎教授,在工业基础近乎荒芜的年代,以非凡的魄力筹建起我国最早的机械实验基地,为中国机械工程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刘仙洲教授,在书斋与讲堂间,参与创建了现代机械教材体系,为我们铺就了求知的基石;潘际銮院士,在焊接的火光中,将个人的科研生命与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紧密相连,让大国重器的焊缝坚不可摧。

他们,以及无数未曾提及的名字,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何为“机械精神”——是“为学在严,为人要正”的治学风骨,是面对“卡脖子”难题时“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不拔,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这份精神,是清华机械人永不褪色的英雄底色,也是我们脚下最深厚的历史根基。

“智造”,是浪潮,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时代使命。当传统的机械被赋予感知、分析、决策的“智能”,一场变革已然来临。我们的班级名称从“机械”变为“智造”,正是这变革的缩影。翻开我们的培养方案,“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微纳制造与IC装备”、“生物制造与医疗装备”等方向,无不在告诉我们:未来的领军人才,必须对机械、信息、能源、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从潘际銮院士以精湛焊接铸就大国重器的坚实根基,到赵慧婵教授融合多学科知识探索软体机器人新未来;从前辈们解决重型装备"有无"问题的艰辛历程,到我辈立志攻克芯片制造"自主"关口的时代使命——这场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造”的变革,是从满足基础需求到引领前沿创新的跨越。它要求我们既要传承机械工程的厚重根基,又要拥抱智能时代的创新灵魂;既要专注微观零件的精研,又要胸怀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

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站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2035年远景目标中“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召唤,为我们提供了宏阔的赛场。从攻克“卡脖子”的IC装备难题,到构建零碳的智慧能源体系,国家战略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未来以扎实的学识与创新的胆魄去支撑、去实现。

立足当下,我们难免遇到学术的挑战与成长的迷茫。面对复杂的公式与繁重的课业,我们要善用学校与院系提供的顶尖资源:学业导师的倾囊相授,先进实验室的实践平台,与同窗在研讨中的思维碰撞,都能帮我们学有所得;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应积极向上,在通识课程中开阔视野,在“写作与沟通”中锤炼表达,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协作。要相信,此刻在基础学科上的每一次苦思冥想,在团队项目中的每一次磨合探索,都是在为我们将来承接那份时代重任,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从机械先辈的“顶天立地”,到智能时代的“融贯天地”,从当下耕耘的点点滴滴,到未来图景的星辰大海——这并非简单的时序流转,而是一脉相承的使命升华。让我们以先辈精神为灯塔,以专业学识为舟楫,夯实机械之根基,激扬智造的风帆。我们的奋斗终将汇入国家发展的澎湃江河,共同驶向那个我们参与创造的、更加智慧的2035!

谢谢大家!

文字丨张帆帆

图片丨机械工程系

排版丨陈曦

审核丨付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清华国防 incentive-icons
清华国防
清华国防
1558文章数 11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