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团还没到中国,荷兰先给自己挖了个坑
这两天,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事,又有新进展。 11月13号,中国商务部在例行发布会上确认,已经同意荷兰派人来中国谈这件事。
但有意思的是,发言人只说“同意磋商”,就是没说具体哪天谈、怎么谈。 这一下,外界都看出来了: 中方是答应谈,但态度很明显——不急,不慌,也不完全满意。
事情怎么来的?咱们先把背景捋清楚。
所谓“安世之争”,说白了,就是荷兰借着美国的规则,去限制中国企业正常经营,还想顺手动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 他们打的旗号,是美国搞的那个“50%穿透规则”,意思是,只要涉及美国技术的比例够高,就能对别国企业指手画脚。
安世半导体本来就是中国资本控股的企业,在国外也有业务。 荷兰就借着这套说辞,对安世的一些海外资产、业务进行限制和干预。 中文直译就是:借规则占便宜,借美国的势,动中国的蛋糕。
![]()
面对这种情况,中方没有跟着起哄,而是一直说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这段时间,中美在釜山有会谈,美方一度同意暂缓相关限制,这等于是给中荷谈判腾出一点空间。 荷兰一看形势不对,也开始放风说想来中国磋商,希望能把这事往回拉一拉。
但问题来了,话还没说热乎,荷兰那边就有人开始“变脸”。
荷兰的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最近接受采访时来了句“狠话”: 即使回到过去,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什么意思? 简单讲,就是一边提着申请要来中国谈判,一边又公开对外说“我没错,我还会这么干”。 这不就是嘴上求和气,姿态上还端着架子吗?!
这就是典型的: 一边想要中国给台阶下,一边又要向欧美展示“自己很强硬”,想两头都不得罪。
中国商务部的反应也很干脆。 没骂人,也没撕破脸,就是不说时间,不说细节。 你要来谈可以,但你到底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来做做样子,这得看你后面怎么表现。
关键还在于,荷兰到现在,没拿出任何像样的解决方案。
中国在11月1号已经宣布,解除对安世芯片出口的管制。 说白了,就是先迈了一步,释放了善意,也是在给荷兰一个机会。
![]()
可是荷兰呢? 嘴上说要对话,行动上没看到有什么实质的改变。 对安世的限制措施没撤,对中国企业的损害也没修补,一个像样的方案都没摆上桌。
你说,中方能不不满吗?
更深层的问题,其实在荷兰国内。 这国家现在政治挺乱的。
上个月刚选完新议会,结果是高度分裂: 第一大党、第二大党席位一样多,后面几个党差距也不大,谁也压不住谁。 荷兰这几年,组个政府经常拖大半年甚至快一年。 现在还是看守内阁在撑着。
卡雷曼斯这个经济大臣,说好听点是“掌舵者”,说难听点就是“临时工”。 他自己能拍板的东西,其实有限。 他现在承诺了什么,将来新政府上来认不认账,这是个大大的问号。
这也是中国这边顾虑的重点。 哪怕现在跟荷兰谈出一个协议来,明年新政府说一句“我们要重新评估”,前面全白干。
更麻烦的是,安世内部一些外籍高管,也在这段混乱时间里动心思。 现在荷兰政局不稳,看守内阁对外资企业的海外资产,关注度不高。 有些人就想趁这个空档,从规则上、股权上“做点文章”,为自己谋点利益。
对中方来说,这种状态是不安全的。 你根本不知道对面是认真解决问题,还是在拖时间,等自己内部权力结构稳定了再说。
卡雷曼斯对中国的态度,也挺“飘”。 一边感谢中国恢复芯片出口,说这对各方都是好事。 另一边又在欧洲场合提醒各国: 要警惕对单一供应链依赖过高,暗示大家别太依赖中国。
听起来很“中性”,其实就是把安世事件,往“减少对华依赖”的大帽子上去挂。 这样一来,荷兰就可以把自己包装成“维护欧盟安全”的角色,而不是在对中国搞单边限制。
说穿了,这就是在打舆论牌。 既给自己留后路,又把责任往别人身上引。
再往大一点看,荷兰在这件事上的态度,就是想两头都捞: 既要在美国一边刷存在感,表现自己“立场坚定”; 又要在中国这里保持一定接触,不至于把经济合作的门全关上。
但现实就是这样: 你不可能永远站在中间,把账都算到别人头上。 规则你是你自己用的,限制措施是你自己下的,对企业造成损失也是你造成的。
所以现在安世这件事,看起来表面是中荷“一个企业的贸易争端”, 实则背后一堆东西搅在一起:美国规则、欧洲政治、荷兰组阁、新旧政府交替、部分资本运作。
![]()
用一句大白话讲: 中方想的是“按规矩办事,问题怎么来的就怎么解决”; 而荷兰这边,有时候想的是“能不能一边拖着,一边继续占便宜”。
你说,这架好打吗? 不好打,所以才是一场持久战。
现在很多人可能会问,那中国为什么还答应荷兰来谈? 干脆直接强硬到底不行吗?
中国这边的逻辑,其实挺清晰的。 第一,中国要维护的是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这个底线不能让。 第二,中国也要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大国的形象——不是动不动就翻桌,而是愿意通过规则、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第三,中国得给对方展示一个态度: 我愿意谈,但你也别把善意当成理所当然。
商务部这次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有来有往”: 你提磋商,我同意,但什么时候谈,要看你接下来是不是拿出真正的诚意。 你要是继续嘴上硬、行动虚,那这事就拖着,你急不急是你的事。
对荷兰来说,风险其实不小。
安世只是一个典型案例。 如果他们在这个案子上处理得特别“偏”,其他中国企业在荷兰、在欧洲,心里都会打问号。 未来要不要继续加大投资,要不要把更多产业链布局在那边,都会重新考虑。
包括荷兰本身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市场。 你一边说不想依赖中国,一边又要卖设备、卖技术、做生意,这逻辑迟早要对上。
![]()
从现在这个阶段看,安世事件短期之内,很难彻底解决。 就算代表团真来了中国,坐下来谈了几轮,后面还会不断遇到新问题。 荷兰政坛只要一天不稳定,政策就可能反复。 而中方现在做的,就是一边保持开放,一边提高防范,既不让步过头,也不把路堵死。
我个人的看法很简单: 该坚持的原则,一点不能软; 该给的尊重和台阶,也可以给,但要配着对方的实际行动。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件事至少有三个启示。
第一,海外布局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看长远的政治风险。 哪怕是号称“法治健全”的发达国家,也可能在政治压力下,对企业采取突然的限制措施。
第二,中国必须加快自己的技术升级和自主能力。 一旦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不握在自己手里,对方搞点规则,你就不得不跟着跳。
第三,在国际舞台上讲规则,不是嘴上说说。 当你自己真正做到“守规则、守承诺”,别人反而会越来越看重你的态度。
![]()
安世事件,如果处理得好,可能会变成一个典型案例: 告诉世界,大国可以用理性、用规则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靠情绪。 也告诉一些国家: 玩双标、玩小动作,短期可能占便宜,长期看,只会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
最后,用一句话收个尾: 谈,可以谈; 但谁真谁假,时间看得最清楚—— 筹码在桌上,底线在心里,这才是一个大国该有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