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世界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徘徊,一种思想的伟力正跨越山海,凝聚起全球共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国际论坛(2025)召开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柬埔寨王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Kin Peah)。他表示,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变局中,各国珍视与中国共同探索发展路径、交流治理经验的机遇。通过学习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社会得以更加清晰地解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奇迹”“中国之治”背后的智慧与方案。由此获得的宝贵洞见,已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公共产品,融汇于各国的发展实践与区域合作之中,共同铺就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您认为,中国为解答这一时代命题给出了怎样的视角与方案?
金平:聆听了与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展开的深刻讨论,我深受启发。在此,也愿分享一些个人的思考与收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对全球发展的深邃智慧:倡导的全球发展路径,始终以公平、有效、包容为内核,直面包括贫困、不平等与不可持续在内的多重人类共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主权与文化自信是不可动摇的根基,而国家间的协作共赢,则是实现持久繁荣的重要途径。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尤其为全球南方国家共谋发展、构建集体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抵制单边主义的替代性叙事,更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为世界指明了共生共荣的方向。
我长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卓越的脱贫攻坚成果以及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重新定义了治理与发展的内涵,不懈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倡导一种“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在我看来,中国的国内政策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条件,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以柬埔寨为例,我们可以在发展模式构建、技术创新驱动尤其是反腐败斗争等关键领域向中国借鉴宝贵经验。我十分赞赏中国在反腐领域取得的成效,如果没有坚决、扎实而有效的反腐措施,国家就难以实现稳定与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各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球南方的共同心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国提出的哪些理念与东盟地区和国家有强烈的共鸣?
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若干理念与东盟长期以来秉持的共识与行为准则遥相呼应。其中对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尊重,与东盟“不干涉内政”原则高度契合;而对区域稳定与经济一体化的重视,也映照出东盟共同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柬埔寨谋求经济进步、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这些思想上的共鸣,为中国与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之间深化跨文化对话、拓展合作领域、凝聚价值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您认为这一理念对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有哪些意义?
金平:我认为“高质量发展”对全球南方而言具有双重时代意义——它既指向可持续性,也关乎包容性增长,精准呼应了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愿望。这一理念把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正义与创新驱动置于核心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超越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传统逻辑。对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来说,“高质量发展”正推动决策者转向更加均衡、更具韧性的发展战略模式,直面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提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尤其在东盟各国积极探索全面发展战略的今天,“高质量发展”恰恰与我们共同追求的长远繁荣与稳定目标同频共振。
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四大全球倡议并致力于在多边框架下推动落实。您如何理解四大全球倡议的时代意义?
金平:四大全球倡议,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们作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架起了跨越文化与利益差异的沟通之桥,推动各国在目标与优先级上实现协同。在中国的引领下,四大全球倡议正有效弥合分歧,在关乎区域乃至全球稳定的重大议题上凝聚共识,尤其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团结协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想特别谈谈全球治理倡议,尤其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它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推动全球机构改革,并将发展合作置于优先位置,从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以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开放平台,积极倾听并放大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国家的声音。这种以对话为核心的方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政策的制定过程,这不仅有助于纠正结构性不平等,也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发言中提到,“对柬埔寨而言,全球治理倡议与我们自主、独立、中立、和平共处的外交核心原则深度契合。而我们的外交价值观也与中国倡导的‘任何国家都不应支配他国’的全球体系完美契合”。能否请您就全球治理倡议对东盟的意义作进一步阐述?
金平: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要义在于,它确认了一个基本原则: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与强弱,都享有根据自身国情自主追求安全与发展的神圣主权。对柬埔寨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自主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家主导的发展模式,理应获得国际社会的充分尊重。
全球治理倡议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平等有序、公正合理的多极化体系——一个所有声音都能被倾听的体系。它旨在超越过去那种忽视各国差异的“一刀切”模式,迈向一个基于伙伴关系与相互尊重的未来,让每个国家都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命运。
全球治理倡议所倡导的协商、共识和相互尊重,与“东盟方式”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正是这些原则,奠定了东盟地区数十年和平与合作的基石。因此,这一倡议并非来自区域外的强加议程,而是一个能够从内部强化我们共同价值观,并守护我们对稳定与发展期盼的框架。
思想薪火照亮共同体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亚洲崛起与东盟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柬间的智库与学术交流,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安全与和平的全球发展时代贡献了哪些知识与可行的方案?
金平:柬埔寨与中国在大学及智库层面的学术交流,是推动南南合作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双方不仅围绕农业科技、公共卫生、文化遗产等具体领域进行技术性互鉴,更致力于在语言教育、职业教育与数字创新等层面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生成路径。此类合作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更实现了知识共享与创新解决方案的汇聚,为双方在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经济一体化等关键领域的思想交融搭建了桥梁。这些努力,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高度契合,并通过扎实的教育合作与联合研究得到巩固与升华。
多年来,我多次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多所中国高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我深切体会到,学者互访是增进中柬相互理解的又一关键平台。此外,我与河南师范大学的同事们连续多年共同组织“中国—东盟优秀青年夏令营”,这一机制让来自东南亚各国和中国的青年学子得以面对面交流,学习彼此的文化与思想,理解各自的文明脉络,探讨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减贫实践,有朝一日能为亚洲的发展问题提供本土化、可持续且富有文化韧性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中柬智库与高校之间的联合研究仍有广阔空间亟待开拓。柬埔寨王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已做好准备,愿与中国学界同行携手,围绕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议题开展联合研究,积极为两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从而深化中柬双边关系,筑牢两国人民之间相知相亲的友谊之桥。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推动相关国际学术对话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金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国际论坛(2025)”的主办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积极搭建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对话平台,广泛吸纳35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的最新成果,推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研讨不断走向多元与深化。此次论坛不仅激发了新框架、新方法的探索,其开放包容的精神,更在当下国际环境中彰显出超越学术的时代价值。而这,正深刻体现了立足本土、胸怀世界的“中国学派”的精神气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为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经济发展与外交实践等方面的立场与行动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国际社会日益看清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困境,迫切希望摆脱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桎梏。在此背景下,中国因长期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积极倡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原则重塑国际关系,从而赢得了国际认同。
可以说,借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理论和智慧,我们既能准确读懂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也能更公正地看懂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领导力及其当代价值。我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年必将把这一国际论坛办得更高水平、更富成效、更加精彩。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雨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赵琪
新媒体编辑: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