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近日,“人工智能与影像的未来形态”学术沙龙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江苏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联盟与金陵科技学院联合主办,汇聚了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围绕AI技术对影像领域的变革与重塑展开深度交流。沙龙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永昶教授主持。
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影像艺术的生产与传播逻辑,此次沙龙立足学科前沿,聚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对推动戏剧与影视学科升级、赋能影像教育与创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影像文本生成:从工具到创意伙伴
在影像文本生成层面,专家们指出,AI正在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内容生产的核心参与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沈义贞教授提出,AI在不同类型影像文本生成中价值各异:纪实影像领域,AI可助力筛选关键信息、还原真实场景;剧情创作中,AI能提供多元叙事路径,但核心创意与情感表达仍需人类主导。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进一步预判了技术演进的三个阶段:短期AI将深度嵌入影视工作流,相关行业蓝皮书即将发布;中期(3-5年)将实现多模态推理,效果取决于大模型的丰富度;远期(5-10年)具备推理能力的智能体将出现,“简单指令生成内容”将成为理想形态。
东华大学唐卫副教授从一线实操视角补充,结合中小成本影像项目案例,指出AI不仅提升效率,更降低“创意落地门槛”,但也提醒需警惕文本“模板化”,强调创作者应提前明确核心主题,用人文视角锚定方向。
![]()
视觉风格演变:打造全新感官体验
围绕AI驱动下的视觉风格革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视觉风格的边界,催生了多元融合的美学新形态。AI生成式模型既能快速复刻古典绘画、经典电影等传统风格,又能跨界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元素,创造出超现实、跨维度的影像表达。
浙江理工大学陆高峰教授提醒行业警惕“技术堆砌”的误区,强调优质AI影像必须实现技术逻辑与美学规律的平衡。南京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杨成立教授则指出,未来视觉风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类对AI的驾驭能力,实现手工艺术的温度与人工智能的精度共生。
![]()
艺术伦理规范:坚守“以人为本”核心
在艺术伦理层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网络传播部主任王智勇结合实践案例分享观点,他认为,影像正从“被观看”转变为“被感知”,从“简单讲述”升级为“情感共存”。他提出“有温度的AI”理念,强调技术应为人服务,未来影像或许“不是拍摄出来的,而是唤出来的”。
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教授聚焦版权归属模糊、内容同质化、算法偏见等痛点,呼吁尽快建立AI影像创作的伦理规范。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相雨教授补充,“以人为本”是艺术伦理的核心,AI影像创作需坚守真实性、公正性原则。
《传媒观察》副主编贾梦雨从宏观视角提出,影像行业需具备现代意识、前瞻意识与文理兼通的视野,AI不仅是技术工具,更将重构意识形态与文明形态。
![]()
面对行业变革,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构建“技术+艺术+人文”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文学院翟业军教授提出“实验室+项目制”的创新模式,强调新时代影像人才要成为“懂技术、会创作、有立场”的综合型人才,既能用AI实现创意,又能警惕技术对人文的消解。
会后,与会专家参观了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动漫图书馆和科普馆,对学校将前沿技术与艺术教育、科普服务相结合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学术沙龙为戏剧与影视学科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明晰了人工智能与影像艺术融合发展的路径。正如与会专家所言,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更需要人文铸魂,才能在AI时代开创影像艺术的新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