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硅谷“风投教父”、美国副总统万斯长期以来的密友彼得·蒂尔(Peter Thiel)旗下投资机构Thiel Macro LLC最新的13F报告并没有显示出仅仅是小幅调整英伟达仓位,而是完全退出了对于“AI芯片霸主”英伟达(NVDA.US)的仓位。彼得·蒂尔的这一举动发生在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时刻,此时华尔街正忙于宣称英伟达乃首选科技股以及坚称所谓“AI泡沫时刻”纯属市场多虑。
尽管英伟达最近的市值突破了5万亿美元这一史诗级的里程碑关口,且华尔街对于英伟达目标价持续上调至开始接近300美元,但是这并未阻止蒂尔完全撤出该股仓位。此外,彼得·蒂尔旗下对冲基金机构缩减了整体股票组合约三分之二,并将其资金集中在三只市值巨头科技股票上——分别是苹果(AAPL.US)、微软(MSFT.US)以及特斯拉(TSLA.US)。其中微软和苹果为该机构的首次建仓,对于特斯拉则进行大幅减仓。
有分析师认为,彼得·蒂尔的最新持仓变化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再平衡,而更像是一种明确的声明。
彼得·蒂尔本人在不久之前曾警告市场对于AI的炒作周期走得远远超前于其实际经济性,他的第三季度投资组合调整与这一观点一致。
尽管彼得·蒂尔本人也曾多次称赞英伟达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但他的最新投资决策表明,他认为AI的变革将是“缓慢燃烧”的过程。并且他曾表示,在他看来,能够提供持久经济增长价值的将是那些平台型软件公司,而非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最高位的纯粹芯片公司。
彼得·蒂尔截至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内清仓AI热门科技股英伟达的举动可谓全面呼应了导致近期全球科技股回调的“AI泡沫论调”,凸显出随着科技巨头们持续斥巨资建设AI算力基础设施,而AI货币化路径仍然非常模糊且这些AI热度科技股的估值愈发高企,蒂尔对于这股持续2年多之久的AI投资狂热的可持续性愈发怀疑。随着全球股票市场近日因“AI泡沫论调”持续发酵而从历史最高位持续回调,投资者们现在有足够多的理由从估值较高的英伟达、美光、SK海力士、谷歌、微软以及爱德万测试等与AI密切相关联的股票资产中套现或者是获利了结其中一大部分收益。
彼得·蒂尔是谁?
彼得·蒂尔可不是在科技界游走的一位投资游客,实际上,他在现代科技界的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硅谷风投教父”的美誉。
他共同参与创办了全球金融科技巨头PayPal,并且在当时作为首席执行官运营该公司,最终带领其在美股市场上市交易,之后更是成为Facebook的首位外部投资者。
后来,他共同参与创办了目前颇受全球投资者们欢迎的“AI+数据分析”领军者兼美国国防AI系统建设者Palantir(PLTR.US),并一直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同时帮助Founders Fund成为硅谷最具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大举投资了SpaceX、Airbnb等企业。
在投资方面,他运营着自己名义的对冲基金机构Thiel Macro LLC,该对冲基金在第三季度持有大约7440万美元的美国股票,较第二季度的2.12亿美元可谓断崖式大幅下降。
此外,截至2025年,蒂尔的个人净资产已达到惊人的163亿美元。
蒂尔在AI狂热高峰时抛售英伟达
蒂尔的第三季度13F持仓报告揭示了今年以来科技领域中最剧烈的投资转变之一。尽管英伟达继续在多个季度中大获成功,并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蒂尔的对冲基金却和许多看跌英伟达的散户投资者们那样,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清仓方向。
该对冲基金不仅全然削减了英伟达的持仓,甚至完全退出了,也就是说在第三季度清仓了英伟达股票,可谓精准预判AI泡沫将引发的市场恐慌抛售。
超过53.7万股,约占其投资组合的40%的英伟达股票持仓,从最新的13F报告中消失了,2024年以来美国电力股热潮的最大赢家——Vistra能源公司(VST.US)也被该对冲基金完全清仓,此前曾经占其投资组合的19%。
更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伟达的季度销售额从393亿美元大幅上涨至467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大幅增长了56%,并且华尔街分析师普遍预计到2030年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但蒂尔却完全退出了这只股票仓位。
以蒂尔名义的对冲基金机构的披露美股持仓整体则从第二季度的近2.12亿美元降至第三季度的7440万美元,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此外,该对冲基金的换仓率超过80%,只剩下三只持仓:特斯拉、微软和苹果。
但是特斯拉仓位被削减约76%,到当前的仅剩65,000股,占对冲基金组合的近39%。与此同时,蒂尔的对冲基金大举新建仓投资了微软和苹果,分别占其投资组合的34%和27%。
蒂尔旗下对冲基金机构的第三季度13F投资组合操作具体如下所示:
![]()
![]()
为什么蒂尔彻底退出英伟达持仓会发出截然不同的信号
随着蒂尔完全退出英伟达持仓,市场在一个对AI彻底着迷的时刻显然收到了一个明确的看跌以及负面信号。
英伟达的基本面表现出色,蒂尔也曾赞扬过其绝对的主导地位,称英伟达是明显的AI硬件领域强劲领导者。
另一方面,他警告称,市场针对AI热潮的炒作周期已经超出了他本人预期,他将此时刻与1999年进行比较,当时投资者们为一个大约需要15-20年才会显现的未来定价。
他并不是唯一这么认为的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将AI的巨大热潮形容为“完美的工业泡沫”。高盛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则指出,股票市场可能会在12个月内或者24个月内经历10%以上的健康回调。同样,传奇投资人詹姆斯·安德森称英伟达与OpenAI的1000亿美元堪称循环式AI的融资计划“令人感到不安”。
最近,好莱坞电影《大空头》中的原型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也在对美股AI投资狂潮的最核心两大受益者——英伟达和Palantir建立了大量的看跌空头头寸,自2023年以来这两家巨头股价都翻了数倍。
这也是为什么蒂尔转向微软和苹果,这些科技巨头拥有更多元化的营收来源,比如庞大的云计算业务规模、消费电子设备以及软件型服务业务线。
蒂尔认为,AI是具有变革性的,但它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而平台型的软件服务公司才提供了真正能持续的经济增长效益,而非目前的这些估值高企的“纯粹的芯片公司”。而微软、苹果则正是构建平台、生态系统、软件+硬件+服务的科技巨头,在 AI+云+设备 的整合中更有“长期盈利基础”。此外,微软和苹果与英伟达相比,可能拥有更强劲的负债结构、更加坚如磐石的自由现金流、更成熟的多元业务模式,这在他试图规避“高度赌注+高波动”时具吸引力。
自2023年以来,坐拥iPhone、iPad等全球最火热消费电子产品线的科技巨无霸——苹果公司(AAPL.US)因未像谷歌以及Meta等其他科技巨头那样在这一轮史无前例的人工智能热潮中大举烧钱布局AI算力基础设施,而在华尔街遭受大量反对意见。但是,自4月以来,苹果这种保守且独特的“省钱搞AI”策略如今突然成了这家消费电子巨头的重大福音,令市场注意到苹果竟然兼具“安全避风港”与“AI贝塔”双重投资定位。
虽然拥有庞大iPhone生态以及超过23亿台终端设备安装基数的苹果依然被华尔街视为潜在的AI热潮大赢家之一,但它并未背负如此沉重的AI算力基础设施资本开支的重大风险,而且账面上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再叠加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AI推理蓝海”以及“物理AI”未来将成为苹果的新型创收引擎。这些都使得在全球AI投资浪潮遭遇市场质疑之际,苹果股票反而成为全球科技行业中的独家具备“安全避风港”与AI风险敞口的科技股票。
“市场进行对冲的逻辑在于,苹果仍然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但不是一家像英伟达那样的纯粹AI公司,但是苹果仍然与AI沾边。”来自Zacks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客户投资组合经理 Brian Mulberry表示。“市场对苹果有一种非常积极的观感,即它不必回答其他公司都必须面对的那个堪称灵魂拷问的大问题:你在AI领域投入的巨额资本,其回报究竟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