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100多年前,我们就直接打过去了。”
在日本右翼记者于社交媒体上敲下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以为自己是在复刻昔日帝国的“威风”?
![]()
整件事要从两种完全不同的“威胁”谈起,高市早苗说的那种,是典型的现代政治话语——用专业术语把台海局势轻轻往日本国家安全上扯,一句话就把“台湾有事”塞进“日本生死攸关”的框架里,看似冷静,实则带着挑衅。
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一句“擅自伸过来的肮脏脑袋,只能毫不犹豫地砍掉”,把外交场面瞬间拉进一种原始直白的情绪里,这是两个国家在同一时间各自按下了关于历史的敏感按钮,让本来属于现实政治的话题,突然被拖回百年前的旧伤口和旧账里。
![]()
这次风波最劲爆的言论,并不是来自政客,而是一位日本右翼记者写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话:“要是100多年前,我们就直接打过去了。”这句话乍一听像是狂妄自大,但它暴露的其实是日本右翼心底最真实的念头,对甲午战争时那个靠着“炮舰外交”横冲直撞的日本帝国的怀念。
他们无法接受今天的中日国力已经完全倒过来了,也无法面对“强者时代”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于是只好在情绪上抱着旧帝国的影子不放,仿佛那种靠武力压别人、说打就打的日子能靠怀念复活一样。
![]()
中国方面的策略则完全不同,等于是把高市早苗的“存亡危机事态”重新放进了历史的语境里,让人直接联想到“918事变”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就是拿着这种说辞发动侵略。
中国驻日使馆精准指出,这种语言和当年的借口如出一辙,等于是在提醒所有人:今天那些被包装成“安全术语”的说法,背后可能藏着历史侵略的影子。
![]()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三连问更像是把问题推向明面:你到底想释放给“台独”什么信号?你是不是又在碰中国核心利益?你想把中日关系搞到什么地步?这一轮攻防,到这里就真正从口水战变成了历史、现实、战略三重叠加的交锋,也为下一段更复杂的外交博弈拉开了序幕。
从语言策略上看,高市早苗讲的不是随口说说,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法律化挑衅”,她把“存亡危机事态”“集体自卫权”这些专业术语摆出来,就是为了替日本突破和平宪法探路,想办法在法律边缘不断试探,属于典型的“切香肠”式操作。
![]()
而美国驻日大使的迅速跟进,更像是默契分工,一句“中方使用威胁性语言”,直接无视前因,只盯住薛剑的反击,用最熟悉的双重标准帮日本把锅洗白。
日本的右翼媒体更是立刻加入,把断章取义做到极致,拼命塑造“中国咄咄逼人”的叙事,一整套美日舆论组合拳旨在把中方防卫性反制硬生生描绘成主动攻击。
![]()
也正因为这种氛围,薛剑的那句话才显得格外重要,他不是不知道这句话会引发争议,也不是失控,而是刻意用一种完全不留模糊空间的表达,把“红线在哪里”清清楚楚地摆到日本右翼和美国面前,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你敢碰我就敢还手”的直截警告。
因为如果继续用温吞模糊的外交语言,日本右翼一定会继续钻“语义空子”,继续装不懂、继续试探,所以薛剑没有给他们留下这个空间,只用最简单、最原始、也最不容易被歪曲的方式告诉对方:红线你可以看见,也必须看见。
![]()
但美日看似整齐一致的强硬态势,随着事件的发展,却暴露出不少裂缝,最典型的是日本自民党外交小组联名要求把薛剑列为“不受欢迎人物”,声势搞得很大,仿佛随时要把他赶走,然而日本政府随后却不得不承认:根据法律,拥有外交豁免权的总领事根本就不能被驱逐。
高市早苗后来也改口,说那只是“假设性回答”,语气软得几乎认不出来,甚至美国那边的支持,也被不少人看穿只是口头姿态,几乎没有可落地的实际行动,这一切都在为下一段更深层的政治现实埋下伏笔。
![]()
随着事件发酵,日本内部的分裂也明显浮出水面,前首相野田佳彦直接警告,高市早苗的言论会“把日本带进危险”,而这个“危险”指的不是抽象战略,而是非常实际的后果:日本可能会因为这种无谓的对抗被卷入冲突。
而鸠山由纪夫则说得更直白:“日本不该干涉中国内政。”这两个人都不是无名之辈,都是曾经掌舵国家的人,他们的表态说明,日本国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对华强硬大共识”,反而是有不少有分量的人担心这种冒进会让国家付出代价。
![]()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场风波更像一次高强度的地缘政治压力测试,它测出了三个关键点:第一,历史记忆依然强大,稍微被触碰就能激起现实政治的波涛;
第二,传统的外交语言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显得越来越乏力,各方开始选择更直接、更能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第三,美日同盟虽然表面紧密,但真正遇到具体问题,内部协调和共识其实十分脆弱,很容易在现实面前露出裂缝。
![]()
第三,右翼记者怀念的“100多年前”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因为无论从国力对比、战略格局还是话语权分布上,那套旧逻辑都已经失效,中国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接受议程的角色,而是能够主动塑造话语战场、主动划出底线。
这一切加起来,说明的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常态,传统的强权叙事已经无法解释今天的东亚局势,而试图用旧思维理解现实的人,最终会被现实修正。
![]()
这也自然引向下一步更关键的问题:当历史的阴影、现实的竞争与未来的战略需求同时压在中日关系上时,这场博弈的走向将会如何演变,而谁又有能力决定下一阶段的局面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