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1399-1402年)后,沧州地区原有村落十不存一,官方记载仅471个村名保留战前旧称。这些"幸存者"成为研究沧州历史的重要活化石。
![]()
1、 韩村:它是黄骅市城区的前身,其前身是宋代就有的金沙镇。靖难之役中金沙镇遭战火焚毁,村民韩氏藏于郛堤城墙洞穴中幸免于难,战后迁到南洼重建村落,以姓氏定名韩村。靖难之役后后留存有韩、刁、鲍、巴、傅、邵六姓原住民,其中刁、鲍、巴等姓氏甚至在汉唐之际就已在此地生活,州、县志中均有存姓记载。
2、齐家务:相传朱棣率军南下征战时,因沿途百姓抵抗而大肆屠戮,可当军队逼近此村时,突然降下大雾将村庄笼罩,燕军没能发现村子便擦边而过,村民得以幸免。为纪念这场救命的大雾,村民将村名定为“起家雾”,后来慢慢演变成了“齐家务”。
3、 乾符村(齐家务乡) 黄骅市乾符村的地名源于唐代的乾符县,其名字是由皇帝年号命名的。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这里设置鲁城县,县治就在如今的乾符村一带。
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鲁城县东北长出两千多顷野生稻谷,燕地、魏州的饥民纷纷前来采食渡荒,当时人们称这些稻谷为“圣禾”。到了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朝廷为纪念此事,便下诏将鲁城县改名为乾符县,名字取自唐僖宗的年号“乾符”。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乾符县被并入清池县,之后此地先降为镇,又曾为寨,历经战乱、水患后古城废弃,最终演变为村落,“乾符”这一地名也一直沿用下来,成为如今的乾符村。
![]()
4.旧城村(原名大留里):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高成县,大留里隶属于该县。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这里被定为宛乡侯国的封地治所,供刘隆管辖,这一建制持续到公元9年王莽代汉才废止,历时53年。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高成县更名为高城县,大留里仍归其管辖。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县治迁到大留里,此地开启行政中心历程。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城县改名盐山县,县治未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盐山县升格为东盐州,州治依旧在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东盐州撤销,复设盐山县,县治仍留此处。此后历经宋、元,这里一直是盐山县治,长期是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还因盐业发达成为贸易集散地。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盐山县治迁离,大留里更名为旧城。靖难之役中,村庄虽遭战火波及,仍有李姓、唐姓等族人侥幸留存,并随县志迁到了今盐山县城。
5、羊二庄:汉代时这里是柳丘侯国都城,后来逐渐分为前街、后街两个村落。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城县改名盐山县后,前街被称作羊元铺,后街被称作羊海铺,两村合称羊二庄(当时还有牙庄的俗称)。元代时这里改称羊二镇,之后又改回羊二庄。
6、科牛村(齐家务乡):黄骅市的科牛村(含大、二、三科牛村),村名源于古地名科斗垒,最早可追溯至“科斗垒”,据乾隆八年《沧州志》和民国《沧县志》记载,十六国时期章武人王脊曾在此起兵,这里当时称作“科斗垒”,经考证这个古地名对应的就是如今大科牛村的村域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古地名“科斗垒”因年代久远、语言习惯演变,被居住在此的后人简化称为“科牛村”。后来村里人口逐渐增多,便从原村拆分出三个村落,按顺序雅化命名为大科牛村、二科牛村、三科牛村。
7、王曼村:村名源于封地得名,相传此地是西汉时期王曼的封地,王曼是新朝皇帝王莽的父亲,人们便以此将村落最初命名为“王曼庄”。明代“燕王扫北”让老村被毁,永乐二年尹、吴等姓氏先祖迁到旧村址附近建新村,依旧沿用“王曼”这一名称。
8、闫隆;据《黄骅县志》及卢姓家谱相关记载,明洪武元年此地建有龙凤寺,该寺还是当时盐山的八大寺之一。洪武十七年卢姓先民到此占地立村,因以寺中僧人“闫隆”的法名为村名,也有说法最初村名是“延陵”。而且村子历经战乱后仍有居民留存,这个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9、葛沽塘:最初名为歌舞堂:当地流传着仙女传说,相传曾有九位仙女下凡后在此唱歌洗澡,人们便据此将村子命名为“歌舞堂”,村西的东西九女河也和这个传说相关。因村子一带常年积水,且盛产葛草,大家就结合本地物产与地貌,将“歌舞堂”改为谐音的“葛沽塘”。该村约在明朝以前就已建村,这个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10、梁口村:该村西北曾是古浮水河,“靖难之役”前这里就设有一处渡口。因村庄建在傍渡口的高地上,而河岸的高地在当地俗称“梁”,最初便取名为梁口庄。明永乐二年有移民迁入此地立村,延续了梁口庄的名称,民国之后简化称为梁口村。期间曾一度改称黎明大队,1984年又恢复梁口村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11、大麻沽村:其村名源于麻姑祠与相关历史传说,西汉时期,此地就建有大家姑祠,民间称祠中供奉的是海神或麻姑神,这是当地麻姑相关文化的开端。据《郡国志》记载,汉武帝东巡时曾到这里祭祀麻姑,后续这里逐渐形成村落,便因麻姑祠及这一祭祀典故取名为大麻姑村。之后村名中的“姑”逐渐演变为“沽”,最终定名为大麻沽村,如今它是黄骅市齐家务乡下辖村,麻姑文化也成了当地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之一。
12、李村:靖难之役”时燕军在当地大肆屠戮,致使土著居民所剩无几,而李村有李姓人家侥幸存活下来。村子躲过劫难后,幸存村民继续在此居住,原有的李村村名也随之沿用至今。
13、搬倒井:这个村子的历史渊源能追溯到汉代,村旁的扳倒井是砖筑汉井,还和汉武帝东巡观海的传说紧密相关。而且明代吏部尚书王翱就曾写过《板倒井》一诗,可见村子在明代时就已被世人所知并留下相关文字印记。此外,村子紧邻有2000多年历史的武帝台遗址。
![]()
14、聚馆:相传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边陲,齐桓公曾在此设点将台派兵抵御游牧部落。将士凯旋后,齐国大夫在此设宴迎接、欢聚庆功,这个地方便得名“聚馆”。该村在明初“靖难之役”中被毁。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姓始祖洪公携四子二侄从山东即墨迁至此地,见有古枣林且环境适宜,便在此拓荒辟地,重新建立村落并沿用“聚馆”之名。后来村庄一分为二,形成了东聚馆和西聚馆两村。
15、大丰庄:此地在明永乐年前便是丰氏族人的聚居地,当时村名叫“丰家庄”,后来人们为图吉庆,便习惯称其为大丰庄。明靖难之役后,丰氏家族避难迁至山东小丰庄。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将村落称作张家院,之后丰氏族人也返回此地居住。到清康熙年间陈氏族人迁走,村子依旧沿用“大丰庄”这一名称并流传至今。
16、歧口:汉代时此地名为“章口”,因这里曾是古黄河入海口,且有多条河流在此汇集入海,河道分叉众多,“岐”有分叉之意,契合其地理特征。后续历经岁月变迁,名称不断演变,最终在清康熙二十年正式定名为“歧口村”并沿用至今。作为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它在靖难之役中虽受战乱影响,但凭借地处沿海的特殊区位,部分村民得以避险留存。该村曾是明代边塞重镇,战后不仅恢复了村落规模,后续还建有防御外敌的炮台等设施,其延续的村落格局和海防相关遗存,印证了它在战乱后持续发展的历史。
17、故县村:地处常郭镇东部,是依托古县城遗址形成的古村。汉高祖五年此地为幽州渤海郡章武县城,靖难之役时城址毁于战火,永乐二年商、吴等四姓移民至此建村,因坐落于古县城遗址处得名“故县”,村名延续至今,清晰留存着古县城到村落的历史脉络。
18、大六间房村:隶属于旧城镇,始建于明永乐二年,曹、陈二姓先祖迁至此地建村,因当时有房屋六间初名“六间堂”,后改称“六间房”。随着人口增多村落拆分,其成为东村并定名“大六间房”,村内如今仍保留着传统村落布局,姓氏结构也延续了早期移民特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