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大放厥词,称“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甚至暗示“可能武力干涉台海问题”后。
一些日本政客和媒体又开始不消停了,嘴里念叨着要“复制甲午战争”的辉煌,眼睛则死死盯上了一样大杀器——核潜艇。
![]()
都2025年了,日本怎么还想着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老剧本来应对今天的局面?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深刻的战略焦虑和危险的历史误判。
一、今日的误判
要理解日本某些势力为什么今天会冒出“复制甲午战争”的想法,咱得先回头看看他们的历史记忆里,哪些东西被奉为了“成功经验”。
首先被提及的,往往是甲午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
![]()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面对清朝的北洋水师,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战术。有一个细节常被提及:北洋舰队当时使用的煤炭质量不佳,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浓烟,这就像是在大海上树起了一个醒目的信号塔。
日本舰队正是凭借观察这些烟柱,较早地锁定了北洋舰队的位置,进而发起攻击并取得了关键战果。
这一事件,在日本一些战略研究者的叙述中,被赋予了“善于捕捉战机”、“战术果断”的色彩,而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不宣而战、背信弃义的偷袭本质。
![]()
时间快进到二十世纪中叶,太平洋战争伊始,日本海军再次祭出了“偷袭”这张牌。
对珍珠港的毁灭性打击,短期内确实为日本赢得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这两场相隔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其开局方式的相似性,使得“奇袭”、“先发制人”在某些日本保守势力的思维定势中,成了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甚至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仿佛只要精心策划一次闪电般的偷袭,就能扭转乾坤,奠定胜局。
![]()
然而,这种对历史经验的刻板套用,在今天的国际政治和军事科技背景下,显得格外不合时宜,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误判。
当年,信息的传递靠的是望远镜和旗语,舰队的动向隐蔽性相对较高。而在2025年的今天,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陆、海、空、天、电多位一体的综合侦察监视网络。
![]()
这意味着别说是一支核潜艇舰队,就是日本各个主要军港内船只的日常进出、维修保养,乃至海上编队训练的细微动向,都可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下。
想再依靠“浓烟”或者单纯的无线电静默来达成突袭的突然性,无异于痴人说梦。
毫不夸张地说,那种企图利用信息差打一个时间差的旧式思维,在现代体系化侦察预警面前,其成功的基础已经极其薄弱。
二、“存亡危机”下的冒险冲动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日本国内近期这种危险的言论呢?直接导火索可能来自于其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核潜艇力量的扩散。
![]()
近一两年,我们看到两个明显的动向:一是澳大利亚在美英协助下获得了建造核潜艇的通道;二是韩国也显露出发展自身核潜艇力量的强烈意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这两个邻国的举动,深深刺激了日本国内一部分政治力量和战略界人士。
他们内心开始不平衡了: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们不行?日本难道不是美国在亚太最核心的盟友吗?日本难道没有世界顶尖的船舶制造能力吗?日本五十多年运营民用核电站积累的核技术基础难道不扎实吗?
![]()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拥有核潜艇从一种长期的、隐晦的讨论,逐渐变成了公开的、急迫的诉求。
日本一些政治人物开始渲染所谓的“存亡危机感”,将中国正常的海军发展扭曲为对日本生存的威胁,进而为自己的扩军备武寻找借口。
这其中,核潜艇因其强大的水下续航力、隐蔽的打击能力,被视为能够改变区域军力平衡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自然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核武器的追求,与在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的挑衅言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日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了涉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极端错误言论,虽然后来有消息称其原文表述可能存在口误或笔误,但其所传达的干预意图是清晰的。
面对中方的严正抗议和坚决反对,高市早苗非但没有撤回言论,反而态度强硬。紧接着,日本多家媒体和一些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便开始跟风炒作,对中国内政说三道四。
![]()
这一连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种策略: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来凝聚国内共识,通过挑战核心利益来试探底线,再通过发展尖端进攻性武器来寻求所谓的“安全保障”。
那句“复制甲午战争”的狂言,正是在这种躁动不安的氛围下,从某些极端势力口中吐露的真实想法。
他们幻想着,一旦拥有了核潜艇,就能像他们的先辈在黄海和珍珠港那样,通过一次成功的偷袭,重新掌握战略主动权。
![]()
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对现实的严重误判。
今天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一百三十多年前那支吨位虽大却技术落后、体系不全的北洋水师。
经过现代化建设的洗礼,中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航母、核潜艇、万吨大驱等先进装备,且具备强大体系作战能力的世界一流海上力量。
![]()
中国的造船工业如同下饺子般的服役速度,不仅是数量的积累,更是质量和技术复杂性的飞跃。各类无人作战装备、高超音速武器等新质战斗力的不断列装,使得中国海军的打击链更加完整、反应更加迅速。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建成了覆盖广阔的战略预警体系。这个体系犹如一张无形而敏锐的天网,能够对相关海域实施不间断的监控。
![]()
日本自卫队即便未来某一天真的获得了核潜艇,其想要悄无声息地接近中国核心利益区并发动有效偷袭,其难度堪比登天。
而中国的海空联合作战能力,其远程精确打击的触角,早已超越了第一岛链,有效辐射至第二岛链。
在这种严密的防御和强大的反击能力面前,任何偷袭的企图都可能意味着自身的灭顶之灾。
![]()
因此,“复制甲午战争”的论调,绝不是一个可行的军事计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呓语和心理上的安慰剂。它暴露了日本某些势力仍未真正反思侵略历史,仍抱着陈旧的帝国主义思维不放。
历史的进程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实力的对比也早已今非昔比。这场如果硬要进行的“复制”,其最终结局,在开局前或许就已经注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