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技术周期不断缩短、产业链协同愈发紧密的当下,知识产权的“角色”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不再只是企业守护创新的“法律屏障”,而是贯穿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商业运营的“制度化底座”。
一家企业的创新活力、生态能力乃至全球竞争力,最终都会沉淀在如何理解、使用并保护知识产权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举办了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不仅是一次创新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一场面向全球产业伙伴的“战略对话”,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01 以“创新”为动力,构建智能世界的技术基石
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里,没有哪家企业可以靠“运气”站稳市场,唯有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才能形成真正的护城河。正如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创新是华为的DNA。”
![]()
可以佐证的是:华为坚持将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其中2024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797亿元,占到了销售收入的20.8%;过去十年里,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根据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的报告显示,华为的研发投入连续八年排名全球Top6。
比数字更直观的,是华为在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公布的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旨在肯定和奖励有潜力开创新的产品系列、成为产品重要商业特性,并为公司和行业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发明或专利技术,同时也为外界打开了读懂华为创新蓝图的“窗口”。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将“十大发明”分成了三大技术主轴:
第一个是AI算力底座。
当大模型走向万亿级参数,千行万业主动拥抱智能化浪潮,算力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在第六届“十大发明”评选结果中,和算力底座相关的创新占了不小的比重,包括让数百、数千个AI处理器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的Scale-up超大规模超节点算力平台;解决了可靠性、时延、功耗等挑战的短距光互联;满足海量数据读写需求的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实现大模型推理极致性能的昇腾亲和数学推理加速等等,构成了一整套面向未来的“智能计算底座”。
第二个是智能终端体验。
如果说算力是智能世界的“地基”,智能终端就是连接人与技术的“界面”,直接关系到用户感知和信赖。
2025年的“十大发明”中,围绕终端体验的创新同样密集:鸿蒙全栈架构创新技术带来了流畅、安全的全场景使用体验;折叠屏新形态重新定义了“日常生产力工具”;红枫原色影像让手机摄影“所见即所得”;基于实时环境认知的辅助驾驶新范式,则实现了“看得懂路、看得懂物、开得类人”的辅助驾驶体验……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华为正在让技术创新“看得见、摸得着”。
第三个是万物互联基础设施。
“智能计算底座”的高效运转、智能终端体验的无缝衔接,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
比如大幅降低无线基站能效、提升宽频功放效率、让黄金频谱“应用尽用的GigaGreen RAN技术;为家庭、企业园区、校园、医院、工厂等提供“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网络的50G PON关键技术,同样入选了华为第六届“十大发明”,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万物互联”的能力边界。
不难发现,从底层算力到终端体验再到网络基础设施,华为构建的是一个覆盖产业上下游、全技术链的“创新体系”,像一张不断扩大的技术版图,勾勒出了华为布局智能世界的整体架构。
02 以“开放”为准则,把创新转化为确定的价值
在高度复杂、跨领域协作的智能化时代,“闭门造车”式的研发范式,已经无法匹配市场节奏,技术只有被大规模使用,才会产生确定性价值。华为在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提出了鲜明主题——开放驱动创新。
![]()
原因可以参考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的观点:“技术开放可显著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并降低技术使用成本”。封闭式投入很可能会陷入“自我循环”的小生态,开放可以说是形成规模效应的不二法门。
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怎么用开放驱动创新呢?答案在于华为扮演的三个“角色”。
一是产业标准化的贡献者。
技术要想具备产业规模,标准化是第一步。作为产业协同创新的“公共语言”,标准让创新拥有了被广泛采用的可能。
仅在2024年,华为就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了超过1万篇技术新增提案,积极促进3GPP、ETSI、ITU等联接产业的全球共识,协助伙伴实现了5G-A、F5G-A、Net5.5G等代际有序演进。截止到2024年末,华为累计向国内外标准组织贡献技术提案超过14万篇,不断促进产业组织间深度协作、标准互认,切实解决产业难点、断点和堵点,推动全球标准开放、共建、共享。
二是全球开源的积极参与者。
标准化解决了“共同语言”,开源解决的是“共同研发”,让创新“长在生态里”,而不是“困在代码里”。
借用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演讲中的数据:“过去一年里,OpenHarmony社区超8100名共建者提交的新增开源代码超1000万行,openEuler系操作系统累计装机量突破1000万套,同时推出了CANN计算框架、仓颉编程语言、灵衢总线硬件规格一系列新的软件开源和硬件开放项目。”在包容、公平、开放、团结和可持续的开源理念下,创新正在以指数级速度扩散。
三是技术创新的产业赋能者。
创新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实验室或专利文件上,而是通过知识产权赋能,规模化地走向市场、融入产业。
就这一点而言,华为交出了一份堪称“奇迹”的答卷:在蜂窝标准领域,有超过27亿部5G设备获得了华为的专利授权;在Wi-Fi领域,超过12亿部消费类电子设备获得了华为的专利授权;在多媒体领域,超过32亿部多媒体设备获得了华为视频编解码器专利的授权……上述数字意义远不止于“授权规模”,代表着华为的创新已经被十亿计的产品验证,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小插曲”是,华为在2024年6月全球上线了“查思专利”,作为一项公益项目,免费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查询服务。在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上,“查思专利”首发了语义检索、AI摘要等功能,用技术“开放”的方式,让文献更易读、更易理解、更易复用。
03 以“尊重”为前提,协同打造良性的商业生态
开放不等同于无条件共享,必须建立在清晰知识产权体系上良性运转。特别是竞争激烈且全球协同加速的科技产业,知识产权既是保护创新投入的“安全阀”,也是维系行业秩序的“定盘星”。
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在演讲中明确表示:“技术开放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华为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等。”
![]()
确切地说,华为在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与产业伙伴一同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0年。
时间回到1995年,“专利”还是一个新名词时,华为就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递交了第一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四年后的1999年,华为递交了第一件美国专利申请,专利保护开始走向国际,为华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到了2004年时,华为的全球专利授权量已经达到和行业头部的美国公司同等规模,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华为在《专利合作条约》的专利申请公开量达到了1737件,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截止到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已经超过15万件,其中2024年新公开专利3.7万件,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600件,覆盖通信、算力、智能终端、光网络等关键领域。
隐藏着数字背后的,恰恰是华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除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投入,还体现在遵循FRAND原则的合理付费、合理收费,通过专利许可活动,比如授权、交叉许可、专利池等方式获得合理回报、分享技术。
按照华为在第六届创新和知识产权论坛公布的数据:2024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约为6.3亿美元,相比2022年的5.6亿美元增长了12.5%。如果算上华为之前公开的专利许可收入,过去十年累计专利许可收入可能超过40亿美元。
华为既是专利许可方,也是被许可方。从2001年和高通签署专利技术授权许可协议算起,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华为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累计许可收入的三倍。
对华为来说,知识产权是技术开放的媒介,而非博弈对抗的工具,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是为了构建一个“投入—回报—再投入”的正循环,构建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一个直接的例子,目前华为已经签署了233项专利许可协议,其中95%是通过谈判和调解达成的。
原因并不难解释。
尊重知识产权,是为了让创新投入获得应有回报,让产业从“零和思维”走向“价值共创”。唯有如此,技术才能在可预期的规则环境中流动,企业才能放心投入长期研发,整个产业才能形成稳固的增长曲线。
04 写在最后
创新决定技术上限,开放决定扩散速度,尊重决定生态厚度,一同构成了“开放驱动创新”的系统方法论。
在通往智能世界的漫长征程中,华为的“创新—开放—尊重”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不断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也是全球智能产业穿越技术迷雾、推动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示范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