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盲从、敢追问!《天问》里的科学精神,仍在延续

0
分享至

【典籍里的中国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今开设【典籍里的中国科技】栏目,旨在从简牍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与创新基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

本期,请与中国科协之声一道从《天问》出发,追溯屈原问天的故事。


2300多年前的战国

诗人屈原仰望苍茫宇宙

抛出了170多个问题

写下了旷世奇作《天问》

这份敢于质疑、不断追问的精神

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养成




汨罗江边的屈原雕像。

追问来源

与后世诸多探讨宇宙结构的著作不同,《天问》的出发点极具颠覆性。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这些问语中蕴涵着关于宇宙形成初期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包括宇宙的产生、天地与昼夜的形成、阴阳的变化等等。

开篇第一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它没有问“宇宙如何起源”,而是直指知识的来源,即“是谁将这些说法流传下来”的这个“传道”行为。

在他看来,既然“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即天地未分,谁来考定知道的。)那么一切关于创世的宏大叙事,其根基都值得怀疑。对知识来源的清醒审视,打破了认知的枷锁。

深究细节

当质疑突破了传统与权威的桎梏,屈原的追问开始深入宇宙的具体细节: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在这里,屈原追天问地:天圜而九重,谁营建度量的?天昼夜转旋,天极被安置在哪里?天在哪里与地交会等等。还追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意在关注日月星辰的运转秩序。可见,他所问有关天地构造、大地万物等都是自然发展史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识和定论。扎根于日常的追问与深究,进而叩问科学本质,正是现代自然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难能可贵的是,在质疑中,屈原冷静地辨析“不是什么”,敏锐地洞察、甄别传统观念与流行学说中的舛误之处。比如“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意在问神话故事中的女歧没有配偶,怎么能生出九个儿子呢?这种对传说逻辑谬误的揭示,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科学发展中的批判性思维是相通的。

精神旗帜

纵观全文,屈原把天、地、人纳入三位一体的宏观体系之中,对自然发展起源的质疑态度完全蕴含在一个个问题中。

《天问》的科学史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任何“答案”,而在于它高举了“提问”本身的旗帜。“答案”随着科学的发展或许会过时,但“提问”永远鲜活。科学的突破正是源于对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质疑与求索。

2020年,我国开启行星探测任务并将之命名为“天问”,回应屈原2300多年前之问。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发射成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倡导要敢于质疑、勇于独立思考。屈原借《天问》叩问苍穹,是蕴藏在民族基因的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传承这份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要不盲从权威、跳出路径依赖、冲破思维藩篱、远离浮躁功利,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勇毅前行。



责  编:张慧凯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李 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61文章数 4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