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邮政仓库门口,传送带上的纸箱像被按了暂停键,海关人员把扫码枪对准一只印着“Temu”胶带的包裹,屏幕跳出“22欧”字样,旁边同事顺手贴上一张新标签:+19%增值税+4欧处理费。
![]()
这一幕11月24日凌晨发生在科隆机场保税仓,同一秒,德国联邦议院预算委员会正在给“对华小额包裹征税”条款按下赞成键,两条线交叉,把23%的中国跨境包裹直接送进涨价通道。
![]()
很多人以为征税只是数字游戏,真正让德国政府咬牙的是下面这组数字:2025年头十个月,中国寄往德国的小包突破5.3亿件,Temu一家就占2.2亿件,平均单价18欧元,免掉19%增值税后,比德国本土同款便宜28%。
德国零售协会算过账,仅服装鞋帽一项,本土店铺就少了8.6亿欧元营业额,对应3.1万个兼职岗位。
选票和就业压力堆在面前,执政三党只能抓最显眼的目标:把150欧元免税线砍到100欧元,顺带收4欧处理费,表面看是“保护”,实际是“抢时间”。
欧盟委员会11月20日公布的方案写得直白:2026年7月起,所有来自第三国的小包一律按新门槛征税,中国包裹占比78%,自然成了靶心。
但德国海关也承认,去年他们抽查了2100万件小包,只能打开其中的6%,剩下的94%靠申报信息过关。
新规再严,也改不了“抽查”本质,只要平台把单件申报价写成99欧元,税单就落不到头上。
Temu内部人士透露,系统已经上线“自动拆单”功能,同一订单超100欧元就拆成两单,运费涨0.8美元,比交税便宜十倍。
规则刚落地,漏洞就被写进代码,德国政府想靠一条红线挡住潮水,实际只是抬高了冲浪板。
更尴尬的是德国邮政。11月17日他们给经济部递了封密信:科隆、莱比锡两大处理中心日产能420万件,目前已冲到390万件,再涨就爆仓。
邮政算过,如果2026年包裹量继续增20%,就要再雇5600人、加建4条分拣线,总投资4.5亿欧元。
可一旦征税成功,包裹量下降,新设备立刻变闲置,银行贷款利率却得照付。
![]()
邮政董事会私下抱怨:政府喊“保护”,最后把成本全压给物流方,里外不是人。
德国工业联合会11月22日发的报告更直接:对中国小包征税,德国财政一年多收12亿欧元,可消费者多付38亿欧元,通胀再抬0.3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卖家把单件货值从18欧提到30欧,走“大包裹”专线,避开免税线,反而挤占德国航空货运舱位,本土急用的零配件运费上涨15%。
报告最后一行写着:“政策收益小于副作用,建议留150欧元门槛不变。
”但报告递上去当天,绿党主席就在推特上贴出“支持征税”标语,配图是“保护气候与劳工”,情绪盖过数据,议会投票照样通过。
中国平台也没坐以待毙。
Shein宣布2026年前在波兰、西班牙、法国各建一个区域仓,提前把货备进欧盟,从“中国发”变成“欧洲发”,小包变本地包裹,增值税由买家承担,平台只加2欧运营费,比征税后的涨价幅度低一半。
Temu更干脆,上线“欧盟合规专线”,卖家可选“平台代缴税”,19%增值税先预缴,显示给买家的总价不变,平台补贴13%,自己只吃6%,用利润换市场份额。
速卖通则把CE认证服务打包成“绿色通道”,认证费从900欧压到300欧,两周出证,帮中小卖家把合规门槛踩平。
三条路指向同一个结果:税照收,货照卖,最后多付钱的还是欧洲消费者。
Statista 11月最新民调显示,35岁以下德国消费者89%反对征税,理由很简单:一条Temu连衣裙12欧,加税变15欧,Zalando同款39欧,价差从27欧缩到24欧,依旧三倍差距,他们宁可多付3欧,也不会回头的。62%的人干脆说“减少跨境购物”,可调研公司跟进行为数据发现,说归说,下单量只掉了4%,便宜仍是硬道理。
德国零售协会想靠4欧处理费把消费者赶回实体店,结果却是实体店客流再跌2%,因为年轻人本来就去得少,现在连中老年也学会用手机比价,征税拦不住手指滑动。
![]()
真正紧张的是德国执政联盟内部。
自民党党魁林德纳11月19日在内部会议上拍桌子:再不对中国强硬,明年地方选举就被极右翼抢光。
社民党经济委员会主席马上回怼:德国对华出口860亿欧元,顺差260亿,你加税,中国反制汽车、化工、机床,哪个州先失业?
绿党提出折中:设5亿欧元“本土电商基金”,帮中小企业做数字化,可钱从哪来?
财政部回答:加税来的12亿早被通胀补贴吃光,没钱。
三党吵到凌晨,最后只达成一句“先征再说”,把难题往后拖。
中国方面也没闲着。
商务部11月17日同步推出“白名单”制度,进入名单的跨境电商企业可享受出口退税13%提前到账,最快3天放款,等于把现金流提前半年。
名单第一条标准就是“在欧盟设立海外仓”,直接鼓励卖家把货搬过去,税在欧盟交,就业留给当地,数据却算中国出口。2025年海外仓数量同比增47%,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专列货运量涨65%,一条铁轨把征税壁垒甩在身后。
德国智库IPE 11月25日发文警告:当中国商品在欧洲仓库里“本地化”,再征税就失去理由,届时德国将面对“税也收了、产业也没保住”的双输局面。
柏林工业大学穆勒教授把话说得更白:德国正陷入监管悖论,既想保护零售,又怕通胀,既想减少依赖,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结果只能在小包裹上作秀。
![]()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算过,每征1欧元税,德国财政综合损失3.2欧元,原因很直接:消费者多花24欧买本土货,其中19欧增值税归德国,但少买3件中国货,关税、营业税、物流收入全缩水,正负相抵,亏得更多。
数字摆在那里,议会还是高票通过,因为选票比账本更响。
故事说到这儿,结论已经摆明:德国砍免税线,平台拆单、补税、搬仓,消费者多花几欧照样买,唯一变的是物流路线从直飞变成先火车后卡车,税单上多一行字,中国卖家少几毛利润,欧洲本土零售依旧便宜不过中国货。
所谓“保护”,只是给选民一个情绪出口,给财政一张额外账单,给物流一轮加班,给通胀再添0.3个百分点。
选票落袋,副作用留给明天。
如果一条12欧的裙子加税3欧就能让德国零售起死回生,那39欧的本土同款为什么还在货架上落灰?
德国政府真相信4欧处理费能改变人心,还是只想在选举前喊一句“我干了”?
读者您说,这税到底谁在保护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