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近做了次民意调查,说是本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只剩19%了。这数字一出来,在网上一下就炸锅,评论区里面大家却反应平静,没几个觉得这事有什么特别。以前一有类似消息,网上总能吵得天翻地覆,现在却是很淡定,没多少人真的关心。感觉这气氛比十年前真是差太远了。要说变化,其实也不难发现,大家对韩国的关注度已经明显降温,甚至说是变得冷静客观了。
聊起文化上的变化,韩国最近还特地拍了部新剧,名字叫《暴风圈》,全智贤主演。剧组硬是在摄影棚搭了个“城市”,非要说那是中国,场景里都是各种“中国元素”,但一看就是主观臆断的老套路。那些设定看着让人忍不住发笑,尴尬得有点想快进。就算是顶流明星,高预算大制作,也改变不了韩剧对中国理解挺表面的现状。现在不少观众刷短视频首页,关注点已经从韩国剧转到国产剧和国潮产品。韩国元素基本变成了生活里的“可选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霸屏成为所有人的热门话题。就像小时候抢着吃进口糖,长大后国产糖果种类越来越多,还真不再纠结那两款进口货了。
不同年代的人看待韩流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七零后那阵,《蓝色生死恋》一句台词能背半天,谁要是弄来一瓶韩国带回的护肤品,邻里间可以聊个半年。韩货韩剧在当时简直就是高级的象征。九零后为了买李敏镐同款卫衣吃半月素菜,还熬夜抢演唱会门票,没抢到就发呆刷售罄标志。00后就显得佛系多了,韩星只认全智贤、宋慧乔,买护肤品直接选国产品牌,穿衣服更青睐国产运动牌。甚至去韩国旅游的人也说,购物没国内方便,烤肉不如家周边小店划算,韩式明星也得和本地流量比拼。韩餐馆不再主卖韩式烤肉,反倒结合本地口味推出各种东北菜和地方小菜,迎合顾客的本土需要,不然很快就没客流了。
![]()
挺有意思的是中国艺人在韩国反倒越来越吃香。比如宋雨琦在综艺里“没啥架子”,成了网络热梗,她说的“中文梗”经常带动话题。于晓光和秋瓷炫那对夫妻随手拍段日常生活,能在韩网上播放量轻松破亿。两人吵嘴互怼的样子被热搜当成理想家庭案例反复观看。就连中国观众对这种反差都已习惯。刷短视频首页,经常是国产内容花絮,韩剧反而成了点缀。
国内影视综艺的质量提升也带来不少影响。以前大家一看热搜,清一色都是海外韩剧和韩星八卦,现在自主创作的国产剧早已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国产《琅琊榜》剧情复杂,《三体》画面也有突破。不少人聊国产剧能把情节拆解得头头是道,看韩剧反倒只是消磨时间的一个选择。国产综艺内容更贴近生活,比如《脱口秀大会》里吐槽的都是真事,像《向往的生活》安静田园风,缓解不少人的“职场压力”。这些内容能打动人,是因为本地味道更浓,观众也有天然共鸣。
![]()
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彻底变化。曾经大家抢韩国化妆品,尽管价格贵不少,只要包装上是韩文就认为好用。后来国产品牌做得越来越好,懂亚洲人皮肤特点,成分透明,使用感更适合自己,价格还亲民。服饰也是一回事,韩系潮牌洗两回就变形,国产品牌反而更耐穿实用。像李宁、安踏这些销量连年增长,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久而久之,韩国货的光环也就逐渐褪去。电商数据也摆在那里,国产护肤品销量暴涨,韩货下滑明显。大家更在意的是产品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需要。
信息渠道通畅后,大家对韩国的认知也变得客观。不再有韩剧里镜头营造的那种“韩国很高级”“韩国生活很浪漫”的滤镜。刷手机可以看到韩国人日常,草莓特别贵,烤肉其实是普通吃饭,职场压力甚至更大。实打实的日子里,房价高物价涨,加班是常态,与国内没大区别。大家对韩国已没有什么神秘感,城市之间哪有那么多差距,童话和现实早分得清清楚楚。
![]()
中国年轻人现在对韩流的态度,其实就是平视。喜欢就追,不喜欢就换别的看。买韩货也是出于需求,不会只图外来的花哨。碰到民意调查结果,不再激烈反应,也不跟着起哄。国产内容已经很强,品牌越做越细,大家也能更自信和理性地对待各类文化。说到底,这种状态要比之前一味崇拜或者抵触外来文化好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