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王欣欣
民以食为天,吃得好、吃得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吉林省松原市聚焦老年群体就餐需求,以机制、资金、政策等为支撑,通过多元化发展、标准化建设、智慧化赋能及严格的监管,扎实推进社区食堂规范化经营管理,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高位推动强保障
民生投入不松懈
社区小食堂,民生大文章。松原市高度重视社区食堂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社区食堂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地方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市级财政累计投入600万元支持食堂建设,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养老助餐服务筑牢资金根基。
针对建设初期部分社区面临的场地选址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松原市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破解,推动多部门联动,为社区食堂建设开辟“绿色通道”。“老年助餐服务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必须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松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引领促长效
多元模式破瓶颈
松原市率先在全省制定《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方案》等系列文件,给予运营补贴、就餐补贴,对合格的个体经营食堂实行水电气暖居民价格优惠等。
“政府的政策支持让我们经营更有底气。”社区食堂经营者朱晓光是“民营公助”模式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食堂每月能获得根据就餐人数发放的运营补贴,这让他有能力坚持惠民定价。
针对房屋资源差异,松原市采取“公建民营”复合型建设与“民营公助”合作型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推进社区食堂建设。松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两种模式优势互补,既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让社区食堂实现可持续运营。
标准统一惠民生
智慧赋能更便捷
全市社区食堂统一推行6元早餐套餐和10元中晚餐自助餐标,早餐包含粥品、鸡蛋、主食和小菜,中晚餐涵盖荤素菜、汤品和主食,价格较市场低2—5元;65周岁以上老人可享受1—3元就餐补贴,形成“个人出一点、商家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惠民模式。
“我每天都来这儿吃饭,菜品种类多,还能享受3元补贴,既便宜又合口味。”78岁的张淑兰告诉记者,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自己做饭又麻烦又吃不好,社区食堂彻底解决了她的吃饭难题。
截至目前,松原市已累计补贴75万余人次,发放补贴350余万元。同时,松原市开发智慧就餐结算系统,老人刷身份证建档、刷脸即可结算,补贴直接抵扣,无需额外手续。“刷一下脸就结账了,补贴自动扣除,特别方便我们老年人。”69岁的王大爷展示着自己的电子就餐档案。据悉,松原市已为2万余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实现了精准补贴与高效管理。
严格监管守底线
综合考评激活力
为将好事办好,严格的监管是工作常态。松原市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查看食堂操作间、就餐区情况,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食品安全是底线,我们每天都会对食材采购、加工制作、餐具消毒等环节进行检查,确保老人吃得放心。”朱晓光告诉记者,为提升老人满意度,食堂会定期征求意见调整菜品,还会根据季节变化推出养生餐。
小饭碗折射大民生。如今,松原市的社区食堂已成为老年人的“幸福驿站”,不仅解决了就餐难题,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松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松原市将继续优化社区食堂服务,根据老年群体就餐需求建设更多社区食堂,拓展送餐上门、健康咨询等增值服务,让养老助餐服务覆盖更多老年群体,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手记:
初冬时节的一个上午,接到松原市社区食堂建设主题的新闻采访任务。看看要到吃饭时间,便匆匆赶到家附近的社区食堂。推开食堂的玻璃门,一股温暖、混杂着饭菜香气的热浪扑面而来。食堂内窗明几净,桌椅摆放整齐,老人们有的在吃饭,有的在等待就餐,有的在聊天。
采访中,78岁的张淑兰向记者细述食堂解决了自己独居做饭的难题,69岁的王大爷现场演示了刷脸结算的便捷,经营者朱晓光翻着补贴发放记录笑着说,是政策支持让食堂的惠民定价底气十足……
下午到民政局与相关负责同志的交谈中,对松原市在社区食堂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出台的举措和付出的努力有了更多的了解。记者不禁感慨,社区食堂,它很小,小到只是一方餐桌;它也很大,大到承载着一个社区的温度与联结。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城市治理,就藏在这最平凡的一日三餐里,在升腾的烟火气中,温柔地托举起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来源:吉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