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算力每翻一倍,耗电量就跟着翻倍”,这句行业共识正在催生新的财富机遇。当英伟达GB300芯片功耗飙至1400W,AI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从传统的5-10kW飙升至130kW以上,传统风冷技术彻底“力不从心”,电力供应与散热成了AI产业绕不开的核心瓶颈。就在市场紧盯芯片、服务器等热门赛道时,一批中国液冷企业正凭借硬核技术与稳定订单“闷声发大财”,订单排至2026年甚至更久,成为AI抢电潮中的隐形赢家。
一、AI抢电背后:液冷从“可选”变“刚需”
AI产业的爆发,本质是一场“算力竞赛”,而算力的背后是“电力大战”。摩根大通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全球AI数据中心建设需要5-7万亿美元资金支撑,但其面临的最大硬约束就是电力。国际能源署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装机容量将达114.3吉瓦,未来五年将增加一倍以上。为了平衡算力增长与能耗控制,各国纷纷出台严苛的PUE(电源使用效率)标准,我国要求2025年底新建超大型数据中心PUE≤1.2,欧洲2026年起新建数据中心PUE需小于1.2,这让液冷技术从“技术备选”升级为“刚需配置”。
数据最能说明市场热度:2025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已达33.9亿美元,同比激增42.6%,机构预测2027年将突破347亿元大关。海外市场同样火爆,仅2026年英伟达液冷应用就将带来超70亿美元市场规模。更关键的是,英伟达GB200系列及后续技术已采用100%全液冷架构,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纷纷从风冷转向液冷,液冷渗透率进入加速期,国信证券测算2026年国内AI服务器液冷渗透率将超过50%。
二、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订单爆发
液冷赛道的“闷声赚钱”,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企业长期技术积累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共振结果。当前国内液冷企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布局,从上游冷却液、关键部件到中游系统集成,都涌现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其优势集中在技术壁垒、订单质量和产能布局三个方面。
技术上,中国企业已实现多路线突破。冷板式液冷因改造成本低、兼容性强,当前占据80%-90%市场份额,英维克在该领域市占率超50%,其“UQD快速接头”专利打入英伟达MGX生态,适配主流芯片;浸没式液冷则追求极致能效,曙光数创的相变浸没方案将PUE压至1.04,接近理论极限,联想集团的“双循环”相变浸没制冷系统PUE可低至1.035。这些技术突破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经过实际场景验证的硬实力,比如曙光数创为中科院超算中心打造的系统已稳定运行3年,联想的液冷方案功耗比传统风冷直降40%。
订单端更是呈现“头部集中”的爆发态势。2025年三季度,英维克独家斩获英伟达GB300液冷机柜订单1200台,占中国区需求的50%,对应营收近10亿元;高澜股份在手订单达11.39亿元,同比暴涨102.7%,客户涵盖华为、字节跳动等巨头;川环科技拿下华为8亿元液冷管合同,密封精度达到0.01毫米的行业高标准。这些订单不仅金额大,而且能见度超12个月,多数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东莞、马来西亚等地的新产能也在加速落地,为交付提供保障。
国产替代成为另一大增长引擎。以前冷却液基本被3M垄断,但2025年3M宣布停产含PFAS的产品,释放94亿元市场缺口,巨化股份趁机崛起,其“巨芯”系列冷却液纯度达99.9999%,成本比进口低60%,2025年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50%,已与阿里云、中科曙光签订长期协议。截至2025年,液冷产业链上游冷却液、泵阀等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率已分别超过70%和60%,国产企业在成本控制与本地化服务上的优势持续凸显。
三、“闷声赚钱”的底层逻辑:产业协同与长期价值
中国液冷企业的崛起,本质上是AI产业发展与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协同结果,其“闷声赚钱”的背后,是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和长期主义的坚守,而非短期投机。这种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我国“东数西算”工程明确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50%以上采用液冷方案,四川等地给出最高10%的投资补贴;全球科技巨头的算力军备赛直接催生海量需求,谷歌、微软等纷纷与能源提供商签订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液冷作为“节流”关键手段,需求确定性极强。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为液冷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产业链协同的规模效应。液冷并非孤立技术,而是与服务器、芯片、数据中心建设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中国液冷企业通过与英伟达、华为等核心客户共建生态,实现技术标准互认,比如高澜股份的七冷板技术被写进英伟达GB300硬件设计规范;同时,国内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让企业能够快速整合上下游资源,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交付效率,形成“技术-订单-产能”的正向循环。
最后是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液冷赛道的竞争绝非短期价格战,而是技术迭代的持久战。头部企业普遍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多在5%以上,曙光数创手握568项液冷专利,联想、英维克等企业持续推出“飞鱼”仿生散热、模块化冷板等创新产品。这种对技术的坚守,让中国企业能够跟上AI芯片功率提升的节奏,在机柜功率从130kW向1000kW突破的过程中,持续占据市场主动。
四、理性看待:机遇背后的挑战与风险
尽管液冷赛道前景广阔,但“闷声赚钱”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企业要实现持续增长,还需应对三大挑战。一是技术路线竞争尚未收敛,冷板式与浸没式各有适配场景,未来随着下一代芯片功率提升,浸没式渗透率可能快速提升,企业需要保持多路线布局能力;二是价格竞争风险初现,部分中小企业为抢订单降价10%-15%,可能挤压行业整体毛利,龙头企业需靠技术与规模维持盈利能力;三是需求波动风险,若AI产业投资节奏放缓,数据中心建设可能不及预期,影响液冷设备需求。
对于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而言,也需避开三个误区:一是不能把“概念炒作”当“业绩兑现”,真正的龙头必须具备专利壁垒、大额订单和落地案例,而非单纯蹭热点;二是不能忽视细分赛道差异,冷板式适合存量改造,浸没式聚焦新增超算中心,企业竞争力需结合场景判断;三是不能高估短期收益,液冷行业增长是长期趋势,但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需要时间,不宜追求短期暴利。
五、总结:隐形冠军的崛起,是中国制造的必然
AI疯狂抢电背景下,中国液冷企业的“闷声赚钱”,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型的缩影。这些企业没有追逐芯片、AI大模型等聚光灯下的赛道,而是深耕电力配套这一“刚需赛道”,用持续的研发投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稳定的订单交付,成为AI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未来,随着全球算力投资持续落地、液冷渗透率稳步提升,中国液冷企业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但真正的赢家,必然是那些坚守技术创新、聚焦客户价值、抵御短期诱惑的长期主义者。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伟大的产业变革中,真正的机遇往往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那些支撑起整个产业的“隐形冠军”身上,他们的崛起,既是企业自身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