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最近美国《战区》专栏放了组卫星照片,直接在军迷圈炸了锅。在大连造船厂船坞里,一艘正在组装的巨型航母模块,中部赫然出现一个圆乎乎的“大鼓包”,懂行的一看就惊呼:这不是核反应堆的安全壳吗?跟美国福特级核动力航母的布局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要知道这可是咱们传说中的20号舰,要是真用上核动力,那中国海军可就彻底迈入“无限续航”时代了。但更让人意外的是,明明江南造船厂造福建舰经验更足,怎么这次大连的核动力航母反而进度更快?这背后其实藏着咱们航母建造的“双保险”。
从卫星图能看得明明白白,这艘大连航母的分段上,弹射器轨道槽都已经露出来了。跟福建舰比起来,它不光舰首有两部弹射器,舷侧还多了一部,总共四部的配置跟美军现役超级航母一模一样。
别小看多这一部,舰载机出动效率能直接提升三成。打个比方,以前10分钟能弹出去5架,现在7分钟就行,这在海战里就是决定性的优势。
![]()
更关键的是核动力带来的改变。常规动力航母跑远了就得靠补给船“喂奶”,核动力则是加一次燃料能跑几十年,绕地球转几十圈都不用停。
而且核反应堆的大功率发电能力,刚好能撑得起电磁弹射系统。咱们这电磁弹射可是真本事,地面测试两万次没出故障,比福特级的还不如蒸汽弹射器的电磁弹射器领先一代。这可不是我说的,连懂王都说美国蒸汽弹射器更帅,那指定出大问题了。
舰载机配置更是豪华:歼-35和歼-50隐身战机负责抢制空权,歼-15T挂着反舰导弹主攻,KJ-600预警机在空中当“眼睛”,再加几架攻击-11无人机前出侦察,足足能装80到100架,比福特级还多15%。这么算下来,这一艘核动力航母的战力,顶得上两艘常规动力航母都不止。
![]()
接下来解答另外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江南船厂为何“慢半拍”?可能藏着更快的建造秘诀。
看到大连的进度,不少人纳闷:江南造船厂造福建舰的时候,用巨型总段建造法创下了“下水3个月就试航”的纪录,怎么这次反而“隐身”了?其实不是慢,是人家用了更高级的“憋大招”办法。
这里得给大家科普下两种造船法:大连用的是塔式建造法,像搭积木似的从下往上堆,模块小所以进度看得明显;江南用的是巨型总段建造法,先把航母拆成几个超大模块,在不同工厂同步造,每个模块里连管线、设备都提前装好了,最后再拉到船坞拼起来。
就像搭房子,大连是一块砖一块砖砌,江南是先做好几面墙,再往一起组装,虽然前期看不见动静,但一旦开始总装,速度快得吓人。
江南现在造的19号舰,是福建舰的改进型常规动力航母,本来技术就成熟,再加上这种建造法,下水后用不了多久就能服役。这艘舰大概率会比大连的核动力航母先形成战斗力。毕竟常规动力风险低、成本可控,能快速补上咱们的航母数量缺口。
![]()
最后,我要说,核常并进不是“浪费”:这盘大棋藏着中国海军的智慧。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核动力这么厉害,为啥还要同时造常规动力?其实这正是咱们的高明之处。就像家里既要有日常开的经济轿车,也要有跑长途的豪华SUV,分工不同,缺一不可。
常规动力航母是“家门口的卫士”。造价相对便宜,建造周期短,最适合在西太平洋、印度洋这些“家门口”海域活动。
比如在第一、第二岛链内执行任务,有岸基力量支援,常规动力完全够用,还能快速部署应对地区危机。现在咱们已经有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了,再加上江南造的19号舰,四艘常规动力航母刚好能守住咱们的海上通道和近海安全。
![]()
核动力航母则是“远洋的拳头”。无限续航能力让它能脱离补给舰,在太平洋中部、甚至大西洋长时间部署。
未来咱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多,比如“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通道、侨民安全,都需要核动力航母带着055大驱、核潜艇组成的战斗群去守护。等大连的20号舰和后续的核动力航母服役后,咱们就能形成“2核+4常”的格局,既有近海防御能力,又有远洋威慑力。
![]()
从卫星照片里的一个“大鼓包”,到南北船厂的分工协作,咱们能看出来中国海军的航母蓝图已经越来越清晰。不是盲目追求先进,也不是只顾着数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近海有依托、远海有拳头”的力量体系。等到2035年“2核4常”全部到位,咱们的海军才算真正实现了从“黄水”到“深蓝”的跨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