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最近几个月,国内一线城市的地铁里、写字楼里、甚至外卖平台上,印度面孔突然多了起来。2025年第一季度的官方数据显示,印度来华人数同比暴涨320%,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什么?
深圳南山科技园的程序员小李跟我抱怨,他们公司今年面试了二十多个候选人,一半都是印度人,而且开价比他低两成。
![]()
上海的HR朋友说,最近一个月咨询移民的印度人比去年全年都多。广州酒店大堂里横七竖八睡觉的画面在网上疯传,外滩光脚坐地上的照片也刷屏了。这股突如其来的"印度潮"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年轻人的饭碗真的保不住了吗?
硅谷的今天,会不会是我们的明天
美国硅谷那边的情况其实挺值得咱们关注的。微软和谷歌这两家科技巨头的CEO都是印度裔,这事儿大家可能都知道。但你知道吗,这两家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印度裔占比已经超过40%了。
当地的美国程序员在网上发帖抱怨,说自己明明技术过硬,简历投出去却石沉大海。原因很简单,负责招聘的经理本身就是印度人,他们更倾向于招自己的老乡。
波音公司的案例更夸张,自从2021年那位印度裔CEO上任,短短四年时间,公司里的印度员工从1000人飙升到将近2万人。
![]()
德国法兰克福有家汽车企业,2024年来了个印度籍技术总监。半年时间,这位总监就以各种理由招进来11个印度老乡。当地德国员工私下里议论纷纷,说公司的技术部门快变成"新德里分公司"了。
澳大利亚悉尼有个社区超市,前年开始陆续换了几批员工。现在你走进去一看,从收银员到理货员,从顾客到保安,清一色的印度面孔。本地居民开玩笑说,自己去超市买东西得先学几句印度语才行。
阿联酋和卡塔尔的情况更极端。这两个石油富国的印度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本地公民。迪拜街头走十个人,可能有七个是印度人。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建筑工地上,印度工人占了工人总数的60%以上。
![]()
加拿大温哥华和多伦多的某些街区,已经完全变成了"小印度"。店铺招牌全是印地语,餐馆卖的都是咖喱和印度飞饼,公园里周末聚会的都是印度家庭。当地加拿大人想在这些区域找个西餐厅都难。
数字背后藏着的就业危机
杭州一家外企的HR张姐跟我透露了个数据,2024年全年她收到的印度籍求职简历大概200份,2025年才过了不到一半,已经收到400多份了。这个翻倍的增长速度,让她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深圳边检那边统计出来的数字更让人警觉。2025年前四个月,印度籍人员非法滞留的案件数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近50%。这些人拿着旅游签证入境,但根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直接在深圳、广州这些城市找工作。
![]()
上海张江高科的写字楼里,IT公司的印度工程师越来越多。有个在那边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下午三点左右会有一波印度顾客集中购物,买的都是咖喱粉、印度香料这些东西。
薪资方面的冲击才是最直接的。国内应届生程序员期望月薪普遍在2万左右,有经验的能到2.5万到3万。印度程序员的报价呢?1.6万到1.8万就能接受,直接比市场价低了15%到20%。
![]()
北京中关村有家创业公司的老板,去年招了三个印度工程师。他私下里跟朋友说,同样的活儿,印度人干得也不差,工资还能省下一大笔。这话传到公司里其他员工耳朵里,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202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突破了1222万,就业市场本来就卷得要命。现在又多了这么多愿意低价竞争的印度求职者,年轻人的压力可想而知。
外卖圈子里最近流传着一个"赚外快"的方法。有骑手发现疑似印度黑工的订单,不送餐先去举报,拿到的奖金有时候比跑一天外卖赚得还多。这个现象从侧面说明,非法务工的印度人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上海移民机构的咨询量也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年,来咨询的印度客户大概就几十个。2025年仅仅一个月,咨询量就涨了30%,而且大部分都是询问工作签证和长期居留的问题。
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文化冲突
深圳地铁11号线上,有乘客拍到几个印度人直接在车厢里吃饭。手抓咖喱饭吃得满手都是,油渍蹭到座椅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旁边的乘客皱着眉头躲得远远的,但他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广州某四星级酒店的大堂,保安发现有五六个印度人直接躺在沙发上睡觉。脚搭在茶几上,鞋子脱了扔在地上,呼噜声此起彼伏。前台工作人员上前提醒,他们根本听不懂中文,也不理会。
上海外滩的景观步道上,有游客拍到一个印度男子光着脚坐在地上,旁边放着一双拖鞋。周围游客来来往往,他就那么旁若无人地坐着,还拿出手机自拍。
![]()
这些行为在他们自己的文化里可能很正常,但放在中国的公共场所就显得格格不入。问题在于,这些人来到中国之后,并没有入乡随俗的意识,反而把自己国家的生活习惯原封不动搬过来。
深圳某小区的物业最近很头疼。楼上搬来了几户印度人家,做饭的时候咖喱味道特别重,整个楼道都是那个味儿。楼下邻居投诉了好几次,物业上门沟通,但语言不通,效果甚微。
上海某写字楼的物业也遇到类似问题。印度员工在茶水间做饭,用的都是印度香料,整个楼层都弥漫着浓烈的气味。其他公司员工抱怨说,那个味道太冲了,影响办公。
这些文化差异单独看可能都是小事,但积累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关键是这背后折射出的态度问题——他们并不打算融入当地社会,而是想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办公室里的"老乡圈"越来越大
互联网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办公室只要来了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来一帮印度人。这话听着像玩笑,但真实情况确实如此。
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去年招了一个印度籍技术主管,负责带一个小团队。今年这个团队扩招,他面试了十几个候选人,最后录用的五个人里,四个都是印度人。其他部门的中国员工私下里议论,说这个团队快变成"印度分部"了。
深圳某外企的研发中心,2024年只有两三个印度工程师。到了2025年中,印度员工已经增加到十几个。这些人下班后经常一起聚餐,周末也组织板球比赛,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圈子。
上海某咨询公司的情况更典型。公司有个印度籍合伙人,他负责的部门这两年招的新人,清一色都是印度背景。中国员工想晋升到管理层,发现机会越来越少,因为上面的位置都被"老乡"占了。
![]()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职场上的"老乡文化"本来就存在,但印度人把这个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之间互相介绍工作机会,互相推荐,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关系网。
广州某科技公司的中国员工小王跟我抱怨,说他们组来了个印度组长之后,组里的氛围完全变了。印度同事之间经常用印地语交流,他们完全听不懂。开会的时候,印度组长经常征求其他印度员工的意见,对中国员工的建议却不太上心。
这种情况下,本地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不是说能力不行,而是在这个"老乡圈"主导的环境里,根本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杭州某电商公司的HR透露,他们公司现在面试时特别谨慎,尽量避免某个部门的印度员工占比太高。因为有过教训,之前一个部门印度员工多了之后,整个部门都变成了"小团体",其他员工很难融入。
钻漏洞成了公开的秘密
外网上有不少印度博主专门拍视频,教人怎么到中国来。这些视频的播放量动不动就上百万,评论区里全是咨询具体操作的。内容包括怎么办旅游签证,到了中国之后怎么找工作,怎么延长停留时间,甚至怎么避开检查。
深圳罗湖有个职业介绍所,专门帮印度人找黑工。收费标准是介绍成功后收取第一个月工资的30%。这个介绍所表面上是正规的人力资源公司,实际上干的都是灰色业务。
广州某工厂的老板透露,他们厂里有几个印度工人,拿的都是旅游签证,工资给现金,不签合同。这样既能省社保,工资还能压得低。遇到检查的时候,就让这些人暂时躲起来。
上海某建筑工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工地上有十几个印度工人,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工资比中国工人低20%左右。包工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能省钱就行。
![]()
外卖平台上也混进了不少印度黑工。他们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戴着口罩送餐,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有骑手发现这个情况后去举报,平台核实后会封号,举报人还能拿到几百块奖金。
这些钻漏洞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签证管理规定,还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合法务工的人要缴税、交社保,黑工什么都不用交,成本当然低。这让守规矩的人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占便宜。
深圳边检今年加强了检查力度,前四个月就查处了上百起印度人非法滞留的案件。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多少人游离在监管之外,谁也说不清楚。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专门接过几个相关案件。他们发现,这些非法务工的印度人往往是有组织的,背后有专门的"蛇头"在运作。从办签证到安排工作,到提供住宿,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结语
这股印度来华潮来得又急又猛,背后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劳动力流动。我们不反对正常的国际交流和人才引进,但前提是遵守规则、公平竞争。
用旅游签打黑工,压低市场薪资,搞职场小圈子,这些都不是正当竞争。年轻人现在面临的压力确实大,但慌张没用,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守住规则底线,维护公平环境,这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出入境人员统计) 深圳市公安局边防检查站工作报告(2025年1-4月)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市场监测数据(2025年)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2025年) 美国劳工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硅谷地区就业报告 阿联酋联邦竞争力和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 加拿大统计局移民数据报告(Statistics Canada Immigration Repor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