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开始”,这份英文报纸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抗战真相

0
分享至



11月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主办、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与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挖掘《密勒氏评论报》这份珍贵历史文献的丰富内涵,深入探讨其在还原抗战历史、促进国际传播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当代启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雪明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密勒氏评论报》作为上世纪上半叶在沪出版的重要英文周刊,以其独立的第三方视角,客观记录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英勇斗争与巨大牺牲,是研究中国抗战史、新闻史和中外关系史的一座富矿。深入研讨这份报刊,对于今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蒋晨在欢迎辞中介绍,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上海地区唯一拥有完整1563期《密勒氏评论报》原刊的单位,是馆内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旨在激活馆藏资源,深化史料挖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密勒氏评论报》创刊号。

据介绍,《密勒氏评论报》从1917年6月创刊到1953年6月终刊,除去中间停刊4年,总共在中国出版发行了32年,其间对中国尤其是上海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当时向海外传播真实中国的桥梁,也是中国认识世界的窗口,是研究近代中国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邢建榕研究员作为《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的译者,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分析了时任主编约翰·鲍威尔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及其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深刻洞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鲍威尔疾呼“我们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开始”,较早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时间线,具有高远的国际视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何建华研究员指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联合国是二战的重要成果。《密勒氏评论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中扮演了独特角色,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见证者,更是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抗战真相争取国际支持的关键媒介。通过它所记录的新闻可以透析历史真相、捍卫二战正确史观,是在至暗时刻捍卫文明和良知的力量,是一部不朽的编年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军讲述了矗立于苏州河畔、北四川路桥头,曾是日本宪兵司令部的大桥大楼,那里曾关押着包括《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鲍威尔等在内的沪上名人。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这幢大楼是历史无声却有力的见证者,不仅记录了民族的深重苦难,也镌刻着上海人民坚韧不拔、共御外侮的集体记忆。


1936年,时任《密勒氏评论报》编辑的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受主编鲍威尔派遣到延安采访,成为第一位访问“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11月14日和11月21日出版的《密勒氏评论报》连续两期刊登了由斯诺撰写的《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的文稿,并刊登其所摄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的大幅照片,成为首家公开报道“红色中国”的外国媒体。

会上,围绕“《密勒氏评论报》与中国抗战的国际传播和当代价值”“海外抗日战争研究与新史料的发掘”等议题,来自多个国家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学者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日本学者多多良圭介对抗战爆发前夕《密勒氏评论报》刊载关于日本及“伪满洲国”开展的医疗、卫生活动的相关报道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日本通过医疗与卫生深度介入中国事务,成为加剧中日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程佳表示,《密勒氏评论报》作为一份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期刊,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袭击上海时的种种暴行,发出了反对日本侵华的正义之声。该报主张中国领土完整,呼吁美国支援中国抗战,是首个向世界介绍中共领袖和抗战主张的西方媒体,在当时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陈斌以《密勒氏评论报》视野下的饶家驹及南市难民区为切入口,分析了作为二战时期最为出色的安全区是如何维持运转的,凸显了上海这座城市国际合作的历史、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慈善传统。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介绍了近年来发掘利用海外史料对抗日战争进行的相关研究。东洋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副教授渡边千寻利用相关外交档案,探讨曾任上海总领事的船津辰一郎如何看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日关系。美国圣十字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任可挖掘抗战时期周鲠生在北美的学术活动与外交宣传史料,认为中国学人抗战期间对于民间外交、战后秩序建设也作出了诸多贡献,相关研究已经进入了英美学者研究的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孟晖通过对著名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秘密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周刊的传播策略探析,为当今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荣堂分享了对创办于苏俄远东的中文报纸《工人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据初步统计,其中所刊载有关上海抗战的内容至少有288则消息,为研究上海抗战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通过系统揭露日军侵略暴行、报道上海军民的英勇抵抗与社会各界的支援行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与组织动员力。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活化馆藏、服务学界的一次重要实践。会议的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密勒氏评论报》的认知,也通过对海外文献史料的新发掘大大丰富拓宽了抗日战争研究的语料与基石,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好历史文献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原标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开始”,这份英文报纸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抗战真相》

图片来源:上海社科院图书馆提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5560文章数 7578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