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岁的戚辉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曾获得多个摄影奖项。11年间,戚辉利用业余时间寻访了215位老兵,越野车开出7万公里的路程。他为老兵拍照,记录他们的事迹,力所能及地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兵。
戚辉对老兵的情感,有一部分来源于祖辈的经历。
冀东抗战时期,戚辉的祖父和伯祖父因掩护八路军后被人告密,被日军抓到据点拷打。虽然在八路军的帮助下被营救,但两人受伤较重,不久先后离世。戚辉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她时常讲述这段往事,告诉戚辉,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机缘巧合下,戚辉接触到了抗战老兵王永贵。老人家朴实、无私,信仰坚定,把自己的战功和荣誉压在箱底,甘愿回村做一个普通的农民。戚辉被老人打动,决定找到更多像王永贵一样的老兵。
![]()
戚辉。 受访者供图
为了解决经费困难,他瞒着家人偷偷卖掉自己的3个镜头。在接触老兵的过程中,他发现最难的问题不是经费,而是见不到老兵,以及老兵的无法阻挡地逐渐凋零。为此,戚辉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唐山公益摄影团队,分头去探寻老兵。
同时,他将老兵的肖像与故事做成画册、书籍出版,或者展览,希望为大家呈现一段鲜活立体的冀东抗战往事,也让这215位老兵被更多的人看见、铭记。团队还与唐山学院、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开展合作,引导高校学子参与到探寻老兵的行动中,让老兵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初衷
2014年,一位刚入行的摄影师朋友告诉戚辉,自己家中有一位80多岁的远房长辈,是老兵,有很多奖章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过。老爷子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像样的照片,朋友请求戚辉给他拍一次照。戚辉一口应下。
戚辉还清楚地记得,去老兵王永贵家里那天是7月6日。“当时王永贵来给我们开门,腰特别佝偻,看样子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点都不像当过兵的。”戚辉说,回到屋子里,电视里播放新闻。听到中日关系的部分时,王永贵突然情绪激动,开始向戚辉讲述他的抗战经历。
“王永贵老人说他当兵的时间比较晚,1945年春加入冀东八路军,参加过拔除玉田县大湾柳树村日军据点的战斗。”戚辉说,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永贵随部队进入“热河省”,转战于承德等地。1947年参加四平战役时王永贵腰部受伤,他所在的班只剩下两个人。伤愈后,他又参加了解放锦州、解放海南岛等战役。1958年,王永贵复员退伍回村。
![]()
老兵王永贵。 戚辉 摄
戚辉询问王永贵为什么要退伍回农村,他给出的回答是“响应国家号召”。“老人告诉我,他当时已经上完军校,是连指导员,也是团里重点培养的对象。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裁军的号召,起带头作用,他是全营,也是全团第一个交的退伍申请。”
听到这里,戚辉问老人能不能把奖章拿出来看看。“我跟老人说不把奖章拿出来,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当过兵呢?老人最后被我说服了,让他孙子去后院的屋子里找。”
戚辉记得,那间屋子里有一个很深的大柜子。王永贵让他孙子把里面的大包小包都拿出来,再探进去半个身子,才把一个小包拿出来。“那是一个黄绿色的小兜子,军装的那种布料。把布打开后是一张牛皮纸,皱皱巴巴的,颜色已经发黑了。再打开是红绸子布,包着六枚奖章和一小摞证书。”戚辉说。
他询问老人在一本证书上“保持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具体是指什么,“老人家告诉我,这是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这是要求他们不能在功劳簿上去享清福,要去立新功,所以退伍几十年,这些东西就要压在箱底。”戚辉告诉新京报记者。
![]()
王永贵的证书。 戚辉 摄
就连那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奖章,也是王永贵儿子帮忙领回来的。王永贵看了一眼以后,就把奖章又放进了柜子里的深处。
“这些老兵,在十几岁、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去打仗,在那么艰苦的年代,他们都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取得抗战胜利。等胜利后又复员回农村,什么都不争不抢,做一个普通的农民,真的很了不起。”戚辉说。
难事
戚辉被王永贵打动,决定寻找更多的老兵,为老兵拍照,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
2014年,戚辉正在采访老兵李仕林。 受访者供图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拍照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想要取得老兵和他们家属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老兵拍照却分文不取,很多人质疑戚辉的“动机”,有时老兵和儿女们同样带着防备和抵触。为此,如果第一次去探望老兵,他都会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在中国联通的工作证、自己为老兵所拍摄的相册,在照片背面标好拍摄的人物、时间、地点等。
“取得老兵信任最多的东西,往往是我手里的那一摞照片。会有老兵指着照片说,这个人跟我是战友。”戚辉告诉新京报记者,那些老兵的照片,都不是一次拍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探望,跟老兵熟悉起来。这样找到他们最好的状态,拍出老兵的精气神和眼中的情绪。
![]()
老兵张勤和他的小猫。 戚辉 摄
寻访拍摄老兵都是戚辉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也因此总是“不着家”,家人也颇有怨言。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戚辉的女儿在天津即将生产,情况比较危险。正赶上一位迁西县的老兵离世,戚辉选择驱车赶往迁西,送老兵最后一程。
“我考虑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女儿这边还有很多家人陪着,所以选择去送送老兵。而且我送完就抓紧回来了,赶上了女儿的手术。但我爱人还是非常生气。”戚辉说。
为了负担看望老兵产生的费用,戚辉先后卖掉了3个镜头。“整天开车满世界跑,要花油费和高速费,看望老兵也不能空着手去,这都需要支出。我没有私房钱,只有那几个镜头。不好意思跟我爱人要钱,就偷摸把最值钱的镜头卖了。”戚辉说,“我爱人不懂摄影,但我女儿大学的专业课要用镜头,我卖镜头的事就‘露馅儿’了。”
![]()
春节前,唐山公益摄影团队为老兵送去米、面、油、奶、挂面和棉被等生活物资。 受访者供图
在戚辉眼中,经济的难题有办法解决。老兵的逐渐凋零,却是无力改变的事情。戚辉感受到了紧迫性,加快了寻找老兵的脚步。但很多时候,他都无功而返。有一次戚辉因大雪封路耽误了行程,等再去的时候,老兵已经进了ICU处于病危状态了。“老兵离开得太快了。”他感叹。
最让戚辉遗憾的是,在王永贵离世后,他因故无法赶到老人家中,见他最后一面。“我与这些老兵非亲非故,又如亲如故。老兵们把我当朋友,愿意跟我说过往的经历,总是盼着我可以再去看望他们。我们都是忘年之交。”戚辉说,王永贵是他第一个拍摄的老兵,自己却没能送一送。他之前答应过老人要来,可他却失约了。
![]()
今年6月,戚辉看望老兵孙圣臣,他拍拍戚辉的头说,“你的头发也白了呀”。 受访者供图
传承
去年,戚辉上了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他觉得自己受之有愧。“我只是为老兵拍拍照片而已,没做什么,老兵才是最伟大的,他们拿命换来了现在的和平。”
在颁奖典礼上,戚辉在发言中提到,“我是代表所有的老兵来领这个奖的,我只是因为给他们拍照沾了点光而已。”
戚辉希望老兵可以被记住,老兵的精神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但他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
为此,戚辉成立了一个由40余人组成的唐山公益摄影团队,分批次定期探望老兵,对无儿无女或生活需人照料的老兵予以特殊关照,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戚辉与唐山公益摄影团队的志愿者们与唐山学院、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开展合作,将采访的抗战口述史编辑成课件,为学生们讲课。
“从2018年起,唐山学院的大学生们采集了几十个老兵的手模,每个手模代表一位老兵。学生们选择一位老兵的故事,然后我们一起去探望老兵,学生要自己采访,整理成作品。回到学校以后,再把自己采访的老兵事迹讲给更多的大学生听。”戚辉说,“这些孩子们都很有激情。这是一种对抗战精神、老兵精神力量的传承。”
![]()
学生正在为老兵采集手模。 受访者供图
如今老兵大多辞世,戚辉就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来研究冀东抗战史、出书、办展。截至目前,戚辉团队寻访了215位抗战老兵,为他们拍摄了10万余张照片,记录下60余万字,出版《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专题画册。
今年夏天,戚辉在京津冀等地举办“永不褪色的记忆”摄影展。展览共展出127位八路军老战士的肖像和人物事迹,照片是从戚辉以往拍摄的7万余张照片里精心挑选出来的。
为了筹备展览,戚辉各处奔走,“能求的朋友都求了个遍。”他说,“老兵还有几个十年?所以今年也一定要办展,让老兵来现场看看。同时也为观众呈现冀东抗战历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兵。”
11月9日,戚辉告诉新京报记者,自2015年至今,戚辉和他的公益摄影团队已经办过6次展览。截至目前,展览总观展人数已突破48万人次。其中今年观展人数最多,突破18万人次。“和看手机相比,展览更庄重,更有视觉震撼力。”戚辉说,“只要有人能记住这些老兵,展览就不白办。”
新京报记者 秦冰
编辑 杨海
校对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